<p>难度在哪些方面呢?反季栽培主要应注意哪些问题?请香菇人老师详细谈谈。以使我们新手引以为戒。</p> <font face="Verdana"><font face="Verdana">除</font><font face="Verdana">品<font face="Verdana">种</font><font face="Verdana">选<font face="Verdana">择</font><font face="Verdana">外.</font></font></font>难<font face="Verdana">度</font><font face="Verdana">在<font face="Verdana">于</font><font face="Verdana">灵<font face="Verdana">活<font face="Verdana">做</font></font><font face="Verdana"><font face="Verdana">好<font face="Verdana">温.</font><font face="Verdana">光.<font face="Verdana">水.</font><font face="Verdana">气<font face="Verdana">的</font><font face="Verdana">合<font face="Verdana">理</font><font face="Verdana">调<font face="Verdana">控</font></font></font></font></font></font></font></font></font></font> <p>新人报到呀,请各位大佬多多指教.........看香菇人老师的东西,受益真是非常之多~~~~~`</p>
新人报到
<p>新人报到呀,请各位大佬多多指教.........看香菇人老师的东西,受益真是非常之多~~~~~`</p> 学习中,谢谢香菇人老师。 <b>蓬勃发展的溪口香菇产业</b><!-- InstanceEndEditable --><table cellspacing="1" cellpadding="6" width="80%" align="center" border="0">
<tbody>
<tr>
<td class="f3"><!-- InstanceBeginEditable name="EditRegion5" -->溪口镇是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的唯一一个山区镇,由华阳乡和溪口乡合并而成。溪口镇“华阳”香菇是起自9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当时由于山区传统的竹木柴碳产业受市场经济冲击严重下滑,山区农民致富无门的情况下,华阳乡党委政府根据山区的自然条件,积极引进香菇生产。经过十几年来的努力,目前“华阳”香菇已形成产业化发展格局,并一举成为 我省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其高温菇的产量跃居全国第五位。第一部分 发展过程 1994-1996年,三年的摸索,步履维艰,濒临消失。开始第一年在天竺村里搞集体生产试点,第二年兴办乡办食用菌厂,生产5万棒,全部赊欠给农户种植,但由于技术、管理、市场等原因,农户及食用菌厂都没有赢利,到96年食用菌厂面临倒闭,农户也不愿再种香菇了,香菇即将面临着在华阳消失。 1997-2002年,调整思路,重整旗鼓,乘势而上。一抓紧观念更新。为了改变山区人民固步自封的思想,溪口镇自97年开始,组织干部群众先后带领农民21批600多人次,到福建、浙江、上海、常州、杭州等地考察生产技术,了解销售市场。通过农民与农民的交流,加深农民对市场的了解,促使用大家转变观念,坚定了他们走发展香菇脱贫致富之路的信心。二抓典型引路。该镇从98年起,政府制订优惠政策,引进浙江5名种菇能手到华阳,并扶持当地8户农民,进行示范种植。当年种植户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全乡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从98年的32万袋到99年的320万袋,再到2000年的500万袋,最后发展以华阳为主的稳定的生产规模。三抓机制创新,98年前,全乡曾经有4年的香菇生产发展的经历,但由于当时政府包揽了一切事务,政府制棒、农了领养,因此农民没参预、没投入,缺乏感情与热情,因此始终形不成规模。98年,该镇调整了思路,政府职责主要放在“指导、协调、服务”6个字上,鼓励自身投资发展,如今该镇的香菇生产、管理、销售各环节,都有是农民亲自参预,减少了对政府的依赖,而政府在每一个环节上,也都是超前引导、强化服务,不再承担资金风险。四是抓全程服务。为了健康发展这个产业,镇科委自98年起先后举办技术培训班21期121场次,受训人数达近万人次。从99年起,编印《华阳科技》22期2400份,建起了1、5亩的食用菌栽培试验示范基地。在乡技术干部的培训和引导下,华阳香菇已实现了栽培方式的六次变革,取得了“节本降耗增收”的目标。几年来,该镇先后在报刊、电台、电视台,为华阳香菇做广告,先后到大中城市市场销售中心印发了宣传画册3000余张,印发宣传资料6000余份,还通过163上了安徽网,通过区科委上了因特网,在与上海各大市场对接过程中,要求帮助宣传是主要内容之一,如今上海《文汇报》、《新民晚报》均刊发过华阳香菇的信息与内容。另外全国食用菌行业大会,该镇都有克服资金困难,主动参加。如第六届福州全国食用菌会议;上海参第三届食用菌主产区协作网会议;深圳全国食用菌信息入网工作会议等达8次之多。为开展招商引资工作,99年,该镇还成立了两大中介公司,并以该公司为龙头,联合经营大户,党政班子成员先后派出21批次,总行程1.2万多公里,到福建、浙江、上海、山东、河南招商引资共引进客商2000多人次,建保鲜库370立方米,引进流动资金达1300多万元。2001年4月10日,日本宣布对我国三种农产品实施紧急进口限制以后,4月13日,他们就到上海组织招商,并新引进菇商18人,确保了当年的收购。为扩大销路,政府先后于99年11月与上海真如农产品批发市场,2000年7月与宁波蔬菜批发市场,2000年8月与江苏常州凌家塘农产品批发市场,2001年与上海浦东农产品批发中心,2001年8月8日与上海龙上华漕农产品批发市场相继实现相互挂牌,建立了产销对接关系,凭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凭着“华阳香菇”的优良品质,华阳香菇已作为安徽名优农产品,占领了上海同类产品80%的市场份额。为保持溪口香菇的可持续发展,他们又提出了“总量控制,拓宽市场,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整体思路。一方面抓资源培植。实施了每户封1公顷山场;每户造一亩早园竹;每户改造一亩次生林。每户限产5000袋的“3115”工程,4年共封育山场3.5万亩,造林1800多亩。另一方面抓资源降耗。鼓励农民使用省下的燃料材、薪炭材;推广高压锅炉灭菌;推广花菇生产;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草腐菌等.如今的华阳,满目青山,碧水澄清,气候宜人。我镇一手抓发展,一手抓保护。为防止长期种植香菇带来杂菌感染,去年四月,他们通过网上查询,利用江苏理工大学一教授研究的成果,引进镇江私营企业主朱维青到该镇办起了“绿地基质厂”,大量收购废菌棒,利用生物分解,转化为有机肥,为观代化农业示范园提供无土栽培营养基,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又增加了菇农的收入。现在,他们又着手菇棚的布局调整,逐步淘汰草棚,调整田块,推广遮阳网,减少杂菌污染。第二部分 技术革新 在整个华阳香菇发展过程中,镇党委、政府始终不断地抓技术创新,抓新品种试验推广,终于形成稳定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第一,改九七年以前的秋冬菇为九八年以后的夏菇。秋冬菇是常规栽即8—9月制袋接种,11—4月出菇,种植效益一般,每棒纯收入1元左右,这种栽培在福建、浙江等传统产区是相当普遍的。而夏菇则是反季节栽培,即1—2月制袋接种,5—11月出菇,种植效益较高,每捧纯收入1.5元左右,<font color="#ff0000">我乡自九八年以后就全面淘汰了秋冬菇,改为种夏菇。 第二,改九九年以前种“架子菇”为2000年的“埋地菇”。架子菇即大家所熟识的菌棒斜在菇床的架子上出菇,为传统的栽培模式。而埋地菇(又称“覆土栽培香菇”)是近几年由福建省长汀县菇农发明的,即将菌棒放倒在菇床上,覆以沙土保湿降温出菇。目前我镇的高温香菇已发展点100%覆土栽培了</font>。 <font color="#ff0000">第三,改单季栽培为周年供应,他们从九九年开始就试验了花菇种植,由于华阳香菇一直是以其高温反季节覆土栽培而闻名市场的</font>,其发展之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山区农民的剩余劳力,根本解决山区人民的脱贫致富。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入,传统林、农产业越来越受到冲击,冬季大量闲散的劳力就业依然是围绕基层干部的焦心问题。为此,2001年原华阳乡党委、政府决定在高温菇的基础上,新上冬季层架花菇栽培,充分利用业已形成的华阳香菇产地批发市场之优势,扩大“宣华”牌香菇的品牌效益,继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带领农民科技人员南下福建屏南、寿宁,北上河南泌阳、西峡,大力倡导花菇生产。目前,80万袋花菇生产已于农历正月底全部结束,将于公历九月初三式割蕾出菇,以保证周年供应。 第四,改单一种香菇的多菌类生产,在香菇周年供应成功实现的基础上,溪口镇党委、政府再一次结合当地小气候优势,引进发展双孢蘑菇生产,以减少单一种植香菇造成的菌林矛盾,确保可持续发展。其实双孢菇市场已基本上呈供求平衡的态势,有的年份受国际、国内市场各方面的影响甚至供大于求,然而,由于双孢菇种性的特殊性,夏季鲜菇市场几乎空白。从上海、江苏各大蔬菜市场的调查显示,六月底蘑菇已全部下市,将近十月才有少量上市,价格可观,十月—十二月供应量最大。因此,他们抓住八月—九月这个有利时机,提前上市,争取效益,目前已引进福建蘑菇开发商,建成10万平方尺的栽培大棚,予以试验示范。我镇各村农民也有十余户示范种植,以期在2003年规模生产。天麻经过多年的试种,已逐步被广大山农所接受,栽培面积逐渐扩大,2002年达3000余平方米,其中一半为有性繁殖天麻。黑木耳由椴木向袋抖栽培已成功过渡。杏鲍菇、茶薪菇等也开始试种,一个多菌类的生产格局即将在该镇形成。 风风雨雨的溪口,发展食用菌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几年来他们立足本地实际,以菇农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依靠科技,瞄准市场,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地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益,将食用菌这一新世纪的朝阳产业正昂首阔步推向前进! <!-- InstanceEndEditable --><!-- InstanceBeginEditable name="EditRegion6" -->( 2003-4-30 ) <!-- InstanceEndEditable --></td></tr></tbody></table><font color="#ff6600"><font face="Verdana">哈</font><font face="Verdana">哈; <font face="Verdana">没</font><font face="Verdana">想<font face="Verdana">到</font><font face="Verdana">我<font face="Verdana">成</font><font face="Verdana">了<font face="Verdana">安</font><font face="Verdana">徽</font><font face="Verdana">宣</font><font face="Verdana">城<font face="Verdana">反</font><font face="Verdana">季<font face="Verdana">覆</font><font face="Verdana">土</font><font face="Verdana">香</font><font face="Verdana">菇<font face="Verdana">栽</font><font face="Verdana">培</font><font face="Verdana">的<font face="Verdana">祖</font><font face="Verdana">师</font></font></font></font></font></font></font></font></font></font>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