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感悟(28)内因与外因
<br/><font size="4"><br/> 我们从野生菌类发生的规律中可以明显看到,大部分野生菌类在枯死的树皮下无声无息蔓延着,有的长达数月,也就是在腐解。 </font><p><font size="4"> </font><font size="4">采收季节,大多数是发生在“白露”节气后,一阵秋雨一阵凉,也就是给它一个降温的刺激。秋季昼夜温差大(温差刺激),秋雨阵阵凉,也就是给予较高的环境湿度。木腐生野生菌类发生在深山老林树叶缝隙的光照下,光照强度相对比较低。再则野生菌类多发生在山林里,空气新鲜。 </font></p>
<p><font size="4"> 对于人工栽培来说,我们就是模仿野生菌类发生规律进行栽培的。腐解透,是丰产的基础。教科书上生理成熟,通俗说后熟,都是同样含义。腐解也就是一个有机酸积累的过程,只有达到一定数值时,才会出菇,丰收也才有可能。也就是说生理成熟是诱导子实体原基形成的第一要素。</font></p>
<p><font size="4"> 不同菌类,由于种性所决定,“启动”原基形成的PH值不同,比如,香菇PH值降至3.8-4.2。才会出菇,杏鲍菇PH从6.8降至6.0开始吐水。开始进入原基形成阶段。采收后PH下降到4.5。</font></p>
<p><font size="4">不同菌类分泌有机酸的速率存在差异,也就出现不同菌类生理成熟期长短不一。比如,杏鲍菇满袋后只需要十天,甚至更短,海鲜菇、白灵菇,就需要长达60天的生理成熟期,从接种算起至少90余天。</font></p>
<p><font size="4"> 起始培养基最佳PH没有人研究,只是定性,没有定量研究,更谈不上整个子实体发育过程的动态变化关系,其实PH值和酶活性息息相关。这说明我们研究水平太低了。我认为PH,是诱导子实体发生的内因,大多数人关注的只是温、湿、氧等外因。没有研究透内因,只研究外因,是否有问题。只有弄明白内外因素的关系,才有可能解释生产上所遇到的问题。<br/><br/> <br/></font></p><br/><br/> 图为测试PH的仪器设备。<br/><br/><br/>今后我有空时,会在会员专栏里和大家一起论坛里深入生产上问题,请有兴趣的朋友跟帖讨论。<br/> <p><font size="4">请教一下黄老师,1、在木腐食用菌达到良好生长过程中、是内因决定外因、还是外因决定内因呢?2、在黑木耳养菌过程中,总有这种现象;在同一养菌室总有一小部分菌包菌丝生长慢或菌丝成活不后停止生长,当测试PH值发现;菌丝生长特慢或成活的菌丝不生长的菌包菌料PH值基本比生长旺盛的菌包酸性偏大,那为什么把这些生长缓慢和成活后不生长的菌包拿出来放到空气清鲜的环境中就能正常生长呢?问黄老师;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是内因决定外因大还是外因决定内因大?请老师明示......</font></p> <font size="4">黄老师太厉害了,这么快就回帖了,学习了......。个人认为;内因是物质、外因是条件,在优越的物质条件把它放在条件极差的环境中;优越物质也会变坏的。内因物质差、把它放在外因环境好的地方也能生长。内因物质本身就好、把它放到外因环境适宜的地方当然生长更好。如果只是内因物质优越;把它放在生长生存极差环境中、在优越的内因物质也会变差的。比方:一个身体及状的棒小伙,把他放进水牢里长期关押,他的内因体质在好;生存环境极差、体内也要发病甚至死亡,个人认为内因物质加适宜环境条件当然更好。黄老师,在这里只是和您调侃啊.......目的和您是一致的喽........</font> <p>我还以为是料吃完了自然就要出菇播种了,原来还有这么多道道</p> <font size="4"> 回答李先生:<br/> 任何事情发展的过程都是内因起主导作用,外因只是激发起向另一方向转变。这是哲学的定律,内因决定于一切。<br/>先生所说的在培养室里生长特慢栽培包有可能灭菌锅内死角,蒸汽难以穿透,微生物没有全部杀死,残留微生物特别是细菌在栽培包内不断增值,导致培养基的酸化,超出菌丝能够承受的PH值,就造成菌丝停歇不长,比如,金针菇培养基酸度降至5.5以下,菌丝根本不长,这和培养基配置时没有注意到酸碱度有关,还和灭菌不透,厌氧细菌增值,产生发酵,导致PH下降。<br/> 拿到室外后,又能够生长,这有可能是在室外好氧性真菌菌丝,活性提高,厌氧细菌活性减弱,逐渐好氧性真菌菌丝占主导地位,所以表现菌丝生长旺盛,但里面存在隐性污染。对于抗性强的菌丝会有作用,但对于抗性弱的菌丝就没有作用了。<br/> 我这里所说的PH占主导地位,内因,说实在的也是属于外因,严格实质上内因是种性。</font> <p>发现有畸形的地方该叮就叮,这“虱子”还能治病啊。</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黄大</i>在2011-4-23 13:52:17的发言:</b><br/>
<p>看到大师们的对话自然就是收获。</p></div>
<p><font color="#800000" size="4">回黄大网友,本人不是大师,是大虱子,注意叮你啊........</font></p> <p>看到大师们的对话自然就是收获。</p> <font size="4"><strong>黄老师用哲学思维来讲解食用菌的生长规律,非常到位!谈点个人的浅见, 猴头喜酸不喜碱,草菇喜碱不喜酸,一个菌株的种性应该成为内因,而其它的诸如营养、通风、光照、水分等理化条件可称外因,内因和外因在食用菌的生产的发展中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但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内因是菌株的基础,是一个菌株区别于另一个菌株的内在本质,外因是菌株存在和生长的外部条件,它通过内因而作用于菌株的存在和生长,加速或延缓菌株的生长进程,但不能改变菌株的根本性质。所以,内因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第二位的原因。在食用菌的研究中,在坚持“内因论”的前提下,不忽视外因的作用。</strong></font>
<p> <font size="4">毛老师说的不错,种性是内因,其他都是外因。我这里将PH 当成内因,主要是认为,只有菌丝能够正常顺利蔓延,才有温湿度,否则一切都是空谈。<br/> 图左是金针菇栽培包,接种十五天了,部分接种块都不会恢复,即使恢复,吃料速度很慢。右边栽培包是受害比较轻的栽培包。由于搅拌不不够均匀,还有部分还勉强比较正常。不正常的表现为接种:菌丝恢复后是依靠菌种本身的培养基在蔓延,形成菌丝团块,气生菌丝十分旺盛,就是不吃料。查明原因,是使用的石灰,十分便宜,使用铺路用的石灰石,碱度太低了。这提示一个问题,购买每一批原料都应该先测一下原料的质量,保证原料的质量和稳定是企业化生产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br/></font></p><font size="4"><br/><br/> 回答十楼:你的设想很好,现在缺乏的是实验数据,缺乏动态PH值变化的数据,缺乏大家一致认可的测试手段,还缺乏很多了解其代谢产物的内容,很多人还没有了解到PH的重要性,我老矣,做不动了,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是你们的,食用菌行业还得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其中的奥秘还得依靠你们去解开</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