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天下 发表于 2019-2-20 09:57:00

羊肚菌出菇管理——催菇与催菇时间

本帖最后由 独孤天下 于 2019-2-20 09:58 编辑

  从大环节而言,羊肚菌栽培技术分为:菌种技术和栽培技术两部分,在既定的种性条件下,栽培技术对种植户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每个种植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经验积累掌握的技术,且栽培技术也是难以用文字或口述直接分享出去的,因此需要多从实践中一点点的积累。  国内的羊肚菌栽培发展到现在,出原基已经是较易实现的事情,而原基到成熟采摘却并非易事,这是在种性确定前提下决定最终产量的关键,也是需要每一位种植者自己实践和掌握的技术。  羊肚菌栽培种植中有一项覆膜技术,即播种之后,用黑色或白色农用地膜将厢面覆盖,确保菌丝在地摸下面维持一个相对温暖湿润的环境,好好发菌。覆膜技术近年来在各地推广盛行,覆膜操作的保温、保湿、避雨、抑制杂草、操作便捷等作用对养菌的贡献已被认可。种植户在地膜的帮助下,大多可实现良好的发菌。发菌结束,下一个操作步骤便是催菇。  催菇的要点中的一步便是确定催菇时间,揭膜,之后进行浇水,刺激出菇。这里面涉及几个重要因素:1)揭膜之后,菌丝环境中原始的氧气、二氧化碳平衡被打破,充足的氧气和低二氧化碳诱发原基形成,可以想象被捂了一个多月的菌丝突然接触到新鲜空气的爽快,活力迸发,进而进入生殖阶段;2)黑色地膜作用下的另一个刺激因素是突然的光线刺激也将加速原基的形成;3)正常的操作,在播种之后覆盖地膜,养菌阶段中的土壤水分持续走低,揭膜之后,进行一次大水催菇,菌丝在感知到充足水分时即可进入生殖阶段,扭结形成原基。部分地区雨水充沛,土壤湿度长期湿润,可省去浇水催菇一步。这就是地膜作用下的多效应刺激催菇策略,操作得当,原基发生量和成菇效果将明显增强。大量的原基形成
  现实情况是,大多的种植户原基是自然形成的,不知不觉中发现厢面上或地膜下面发生了原基或小菇,并不涉及催菇这一步,当然也有密密麻麻的原基现象,当养菌阶段结束,菌丝营养储备完成,温度和水分合适的情况下,自然扭结形成了原基(注意前面有营养储备、温度和水分三个重要的前提),这中自然出菇现象与近年来商业推广的易出菇羊肚菌品种的逐步驯化有关。如果此时地膜还没来得及撤掉,将面临一个非常难处理的步骤,就是此时的地膜该如何处理,地膜下面的原基犹如温室里的花朵,受到任何的风吹扰动,均容易死亡,这也是很多种植户发现的地膜一揭,原基就死的现象。这里推荐一种尝试性非常规操作办法,如遇到地膜下面有少量原基,直接撤地膜,继续催菇操作,等于现有的少量原基不要,为的是下一批更好更多的原基出来;如遇地膜下面大量原基形成,可将外源营养袋间隔摞起,将地膜支撑起一个高度,地膜两边适当压一下,这样空气可以进入地膜下面,又不至于厢面的水分丧失太厉害,也有足够高的空间确保菇子可以正常生长,待菇子长至三四厘米以上,再在地膜上面依次增大划口,过渡到地膜全部撤掉。这样的操作在小面积是可行的,不具备商业价值。
环境扰动及营养不足造成的幼菇死亡  因此,这里的主要问题就是催菇时间的掌握。  催菇,是通过人为操作刺激,刺激菌丝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过程。催菇的判断有两个主要条件,内在的生理成熟和外在的环境适宜出菇之后菇子能正常生长,这些内在和外在的因素实际都是菌丝可感知的。因此,首先是内在的生理成熟,及营养储备完成,有足够的营养可以供给后续出菇。这个目前没有科学的数据衡量,通常以菌霜颜色开始轻微从白色变黄为准。其次是地温,菌丝发育及原基形成之前主要考察的温度为土壤温度,不同品种的原基发育温度需求有别,以六妹羊肚菌13号为例,当土壤温度(地表5cm)最高温达到8℃以上,持续7-10d,即可出菇。因此,催菇时间应在改时间点往前推15-20d。土壤温度与当地整体气温匹配,可通过调研往年的平均气温确定。
      来源‖羊肚菌爱好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羊肚菌出菇管理——催菇与催菇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