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院士:关于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推动乡村振兴...
李玉院士:关于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建议(摄影:李赫)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落脚点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归根到底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关心农业科技工作,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农业振兴要插上科技的翅膀,要加快构建适应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单说全国粮食总产量,2018年达到65789万吨,吉林达到了3633万吨。丰收的背后是得益于农业科技的支撑和引领。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57.5%。但是,毋庸置疑,我国农业产业仍然存在短板,部分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我们的畜禽核心种源80%依赖国外进口;蔬菜等园艺作物优异种质资源缺乏,自主选育的高端设施蔬菜品种较少,设施番茄和辣椒国外品种市场占有率占60%;我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仍只有世界平均值的47%。在国际农业科技学科领域,处于领先的学科仅占19%,处于并行的占17%,64%是处于跟踪阶段。
吉林是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农业发展在规模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承担着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托。在国家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吉林农业面临新常态,突出表现就是多而不优,大而不强。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依靠拼资源、拼投入的粗放农业发展道路已经难以为继。长期以来,尽管吉林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但也面临围绕农业重大问题集中力量、持久攻关、形成研究积累和重大突破的能力不强,创新机制缺乏活力的问题。面对农村青壮年劳力外流,基层农技水平低下,农药化肥过量使用,东北黑土地持续流失,优等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资源环境与生态约束趋紧,农业产业质量效益竞争力不强的窘境,加之各国对“农业技术芯片”保护和贸易争端日益加剧,唯有用科技之钥才能开启吉林农业现代化的未来,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源泉。
当前,中国的农业要解决要粮、农民要效益、市民要放心、环境要绿色、竞争要强劲、农村要美丽的六大综合性问题。这也是新一轮东北振兴大背景下,摆在我们面前重大而现实的课题。我提四点建议:
第一、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和“三维农业”发展理念。立足吉林农业特色和优势,推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立起种植业、养殖业、培植业“三业”相互协调,贯穿大农业链条中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真正实现循环农业经济(国际3R原则:reducing、recycling、reusing)。
第二、要构建以农业投入品绿色化、生产过程机械化、产业模式循环化、要素配置智慧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围绕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在卡脖子的地方下功夫,必须下大力气把科技攻关的触角延伸到三农工作第一线,引导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吉林大地上,真正解放农民的双手,提高生产效率。
第三、要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主的新技术广泛应用。智慧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吉林要建立涵盖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的智慧农业大数据应用示范技术体系,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区、特色农业智慧小镇、区域性现代农业智慧物流基地以及农产品智慧批发市场等,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质量,推动农业全面升级。
第四、要积聚和培养符合乡村振兴和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需求的专门人才,建设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长春农业硅谷。高素质的农科人才和高品质的科研成果是“科技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吉林在这方面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未来三十年,中国农业进入生态与科技、自然与工业化、生产与养生为一体的多重功能拓展,多元产业融合的后现代农业时期。我们要搭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快车,提升乡村振兴的质量效益和科技含量,在长春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吉林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进程中,切实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当农民成为时尚的职业,打造乡村振兴的吉林样板。(来源:长春信息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