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不再是卖方市场,而是买方市场之浅见
<p><font size="4"><b>食用菌市场已不在是卖方市场,而是买方市场</b><b></b></font></p><p><font size="4">前五年食用菌鲜菇市场属于卖方市场,而随着生产厂家无序增加,鲜菇菇在老百姓的可自配收入所占的比例还是相当高,虽然市场需求量年年在扩大,但是还是跟不上厂家扩大。由于目前原料上涨过快,生产成本上升,依然有不少厂家技术跟不上,夏季生产依然存在瓶颈,导致今年夏季杏鲍菇、金针菇价格提早上扬,但价格依然没有达到09年价格最高水平,这也从中提示出,解决好夏天生产瓶颈的厂家逐渐在增加,从最近(十一月十五日)金针菇、杏鲍菇的价格随蔬菜价格回落而回落,回落的速度偏快些。足足提早二十天。<br/></font></p>
<p><font size="4"><br/>如果当地厂家过度集中,当地市民的生活水准较低,生活节奏不同,当地市民可支配收入的差异,就存在价格上的差异。</font></p>
<p><font size="4">就其原因:厦门厂家仅有四家,而福州是十二家。十一月十五日,福州金针菇的价格200-160元40斤箱,而在厦门240-280元40斤箱。全国同期价格190-230元40斤箱。虽然福州和厦门仅相差280 公里,但福州金针菇产品很难进入厦门,泉州两市场,当然这种价格差异,还和各厂的品质有关,更主要是和厦门地区厂家多年来培育市场有一定的关系。从这个事例中无形告诉我们,厂家对经销商的培育,有一个长期过程,如果双方之间,仅是买卖关系,至少不是很健康的关系。<br/></font></p>
<p><font size="4"><br/>前五年福州厂家产品还可以散发到周边县市和外省,但这几年由于赚钱效应的影响,现在周边城市也有金针菇企业了,仅在福建,全省金针菇企业就多达三十余家,几乎遍及所有的地级市,甚至县。金针菇货架期比较短,细分渠道又没有,就只能够当地消化,但市民可支配收入大大低于厦门和泉州,就只得走竞相压价,形成窝里斗的局面。明年必然面临大洗牌局面。这种现象同样在菇厂比较集中的个别省份也已经出现苗头。<br/></font></p>
<p><font size="4"><br/>今年冬天,如果是百年一遇的严冬,暴风雪来到,大雪封路,将会有人哭,有人笑。虽然暂时积压,大雪一过,路一通,最终还得降价回归市场,将会引起市场价格混战。在市场混乱时优质菇价格也会被质量比较差的菇价拖累。<br/></font></p>
<p><font size="4"><br/>此外,金针菇同样也属于蔬菜一样,也存在最后“一公里价格”问题,现在厂家增加了,经销商队伍也在扩大,市场需求量依然不是成比例扩大,导致现在真正决定食用菌市场价格的在于无数小菇贩,这些小菇贩子往往是暴利获得者。食用菌鲜菇产品也不再属于高档蔬菜之列,有时还不如时令蔬菜,这就是物以稀为贵市场法则。所以,从福州这两年市场快速的变化例子可以悟出一个很明显的道理:认真引导,适度发展,适度规模,不应该无限扩大。</font></p><br/> 黄老师分析的极是,不过厂子已经建起来了,只能努力提高品质了。 工厂化到最后还是要拼技术,拼管理的,所以要想企业有发展还是认真修炼内功是上上策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