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浅谈野生食用菌资源的发展
<p>【易菇论坛首发】<b> 一、野生食用菌</b><b> </b></p>
<p>野生食用菌是指至今仍自然生长在山野荒坡,林缘灌丛、田头路边、沟溪草地等,未被人工栽培或未被广泛栽培的食用菌。如松茸、蜜环菌、美味牛肝菌、鸡枞、红菇等。</p><br/>
<p>野生食用菌主要包括二类:一是目前还在野生状态下,没有人工栽培或极少有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如松茸、羊肚菌、冬虫夏草等;二是既有野生分布,同时也有部分人工栽培,如硫磺菌、蛹虫草、猪苓菌等。</p>
<p> </p>
<p> <b>1</b><b>、 </b><b>我国野生食用菌 </b></p>
<p>我国地域广阔,野生食用菌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蕴藏量大,我国已知的食用菌约850种,药用菌300种,仅吉林长白山区大型真菌有755种,其中食用菌340种、药用菌192种、有毒菌种102种、木腐菌244种、外生菌根菌183种。这些种类中常见种66种、偶见种124种、罕见种126种,常被采食的30余种,在无环境污染的条件下是一种天然的绿色食品,且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有的食用菌的营养成分还具有保健和医疗价值。我国人民历来就有采食野生食用菌的习惯,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对食用菌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向着营养、多样、优质、时新、精细、无污染的方向发展。而野生食用菌集营养、卫生、安全、保健于一体,正迎合了这一时代的发展要求,在许多地方都已有野生食用菌上市,成为宾馆、饭店、酒楼、餐馆的上等佳肴,已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p><br/>
<p><b>2</b><b>、野生食用菌发展制约因素 </b></p>
<p><b> </b></p>
<p> <b> </b><b>野生食用菌资源利用率不高 </b></p>
<p><b> </b></p>
<p>我国野生食用菌资源丰富,但大多数宝贵的野生食用菌资源未被开发利用,即使少量开发利用的野生食用菌,其利用率也相当低。目前,我国可食野生食用菌的开发利用率不到20%。以生产野生食用菌较多的云南省、吉林省为例,蕴藏量较丰富的柳钉菇、松蘑、蜜环菌、元蘑等,其采收率仅在20%左右,且野生食用菌采集只限于交通方便的浅山区,其他尤其是长白山保护区大部分野生菌仍处于自生自灭状态。</p><br/>
<p><b>由于野生食用菌生长的分散性,较强的季节性及部分品种较差的耐贮性,在采集、贮运过程中也会造成较大的损耗浪费 </b></p><br/>
<p>野生食用菌资源分散,以采集野生菌为主;重采轻管,保护野生食用菌资源不够。由于野生食用菌大多分布在边远的山野,交通不便,加之野生食用菌资源归属不清,又缺乏合理的保护制度和措施,尽管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多次强调保护资源,但在群众性的采集过程中,毁灭式开发和掠夺经营时有发生,造成了资源的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破坏,掠夺性采集,必会造成野生食用菌资源逐年减少,产量下降,质量变劣。松茸、蜜环菌、美味牛肝菌等传统野生食用菌种类在传统采集区过度采集,面临自然资源匮乏的问题。这种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可食野生食用菌的繁衍,制约了对它的永续利用和商品开发。 </p><br/>
<p><b> 野生食用菌开发面窄 </b></p>
<p>野生食用菌资源利用主要集中在少部分品种上。从野生食用菌的开发利用现状来看,可分为三类:即优势种类、潜在优势种类和待开发种类。目前,对优势种类的研究相对较完善,但该类野生食用菌量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而对野生资源量大的潜在优势种和有待开发种的开发研究不多,资源利用主要集中在少部分野生食用菌上,许多重要或大宗资源很少开展系统研究。 </p><br/>
<p> <b>野生食用菌加工技术落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b><b> </b></p>
<p><b> </b></p>
<p> 从总体上看,我国专门以野生食用菌为原料的加工企业数量少,且部分企业的生产规模小,水平低,能力差,设备陈旧,加工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产品包装粗糙,保藏性差。产品检测环节不够完善,致使产品档次低,质量得不到保证和提高。多数是烘干、晒干品、盐渍品很单调,野生食用菌深加工近乎盲点。使得我国野生食用菌在市场上缺乏市场竞争力,价格偏低(特别珍稀的冬虫夏草例外)。</p><br/>
<p><b> </b><b>野生食用菌开发利用的研究薄弱 </b></p>
<p><b> </b></p>
<p>近年来,我国在一些野生食用菌开发利用的研究方面(营养成分、药理分析、菌种选育、人工驯化栽培)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野生食用菌分布的多样性,人们对其认识尚不完全,因而对其育种、管理、采收、贮运、包装、保鲜及系列加工还未形成规范化。加之目前专门从事野生食用菌资源开发研究的人员匮乏,研究经费不足,使得野生食用菌的开发研究始终未能形成气候,许多宝贵的野生食用菌资源得不到研究和利用。</p><br/>
<p><b>野生食用菌人工驯化栽培研究较少 </b></p>
<p><b> </b></p>
<p>有些野生食用菌单靠野生采集已不能满足需要,驯化栽培势在必行。虽有荷叶离褶伞、胶陀螺等研究成功,但人工栽培的研究应加大力度,目前野生食用菌研究的品种不仅片面,且获得的成果也没能得到广泛的重视和推广应用。人工促成栽培技术研究更少。</p><br/>
<p><b>二、野生食用菌发展的对策 </b></p>
<p><b> </b></p>
<p><b> </b><b> 1</b><b>、加强宏观调控,统一规划保护野生食用菌资源</b></p>
<p><b> </b></p>
<p>野生食用菌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到食用菌业、林业、商业各个方面。因此,要把野生食用菌资源列入国家食用菌产业来进行开发,建立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域和野生食用菌品种资源基地,保护和收集那些珍稀、濒危、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野生食用菌,进行科学有效的引种栽培试验。在生产中,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避免因盲目开发而造成资源的枯竭。对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要积极进行人工集约化栽培,建立原料基地,并逐渐实现基地良种化、区域化,确保野生食用菌的质量、品种、规格和数量稳定,既为生产加工提供充足的原料,又可最大限度地保护野生食用菌资源和生态平衡。</p><br/>
<p><b> 2</b><b>、加强野生食用菌的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b></p>
<p><b> </b></p>
<p>野生食用菌主要分布在荒坡野岭、深山密林之中,单靠人工采集,难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在人工栽培技术研究方面,虽已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不管从深度和广度上讲仍显得十分不够,因此,必须建立野生食用菌试验、示范和生产基地,积极开展野生食用菌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试验,为野生食用菌规模栽培提供技术保障和优质菌种。同时,还要制定野生食用菌生产的技术操作规程,实行标准化生产,保证野生食用菌的质量标准达到无公害要求。 </p><br/>
<p><b>3</b><b>、综合开发、提高野生食用菌资源的利用率 </b></p>
<p><b> </b></p>
<p> 自然界是由多种生物群落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在开发时,要积极探索野生食用菌资源的主体开发,不仅要加强野生食用菌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食用安全性的研究,正确指导野生食用菌的利用和食用,更要顾及相关的野生食用菌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走精细加工的路子。 </p>
<p> <b>4</b><b>、完善机制、创新技术、拓展野生食用菌深加工领域 </b></p>
<p><b> </b></p>
<p>一要积极培育“合作社(协会)+基地+菇户+科研+市场”的运作模式,大力发展野生食用菌栽培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拉长野生食用菌产品的产业链;二积极引进技术、设备、人才、资金等,改造现有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完善加工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改进包装装潢,开展野生食用菌产品的深加工,如开发野生食用菌饮料、药品、保健食品等等。</p><br/>
<p><b> 5</b><b>、创建野生食用菌品牌 </b></p>
<p><b> </b></p>
<p> 野生食用菌的开发不仅要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种,更要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特色品牌、知名品牌。要融入长白山旅游开发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以旅游餐饮、高原特色珍品、“农家乐”等旅游资源为平台,开发品种花样繁多、品质优良、色香味美的开袋即食的野生食用菌系列小食品,吸引游客的眼球和胃口,积极宣传野生食用菌产品,全力打造精美旅游野生食用菌品牌。只有打造出一个叫得响、拿的出的特色品牌,才能提高野生食用菌的知名度,进而将野生食用菌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p>
<p> </p>
<p><b>结语</b>:相信经过我国食用菌科研院校技术人员的研究、开发和推广,野生食用菌的开发也正会逐步进入正规化、产业化的轨道,不久的将来,野生食用菌必将成为我国区域生态工业的主力军。参考文献略(作者MYB,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易菇论坛)</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