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春 发表于 2010-8-3 22:08:35

[原创]双孢菇病虫害及其防治

 
<p>(二)出菇期生理性病害</p>
<p>蘑菇的生理性病害是指由于蘑菇生长环境条件不适或栽培措施不当等非生物因素作用,造成蘑菇正常生理代谢活动失调而发生的病害,也叫非侵染性病害。常见的是菌丝生长不良和子实体发育畸形。生理性病害只是由于条件不良而发生,因此不会发生传染,一旦条件适合,仍能正常生长发育。</p>
<p>1.死菇</p>
<p>(1)症状:菇房中经常发生小菇萎缩、变黄,最后死亡,有时成批死亡。</p>
<p>(2)发生原因:</p>
<p>① 出菇过密,小菇过多,或者覆土后出菇前菌丝生长过快,出菇部位过高,由于营养供应不足,使大批菇蕾、幼菇死亡。</p>
<p>② 在早秋或春末,菇房温度偏高,如果连续几天温度超过23℃,在超过子实体生长温度后,已经形成的小菇蕾非但不能积累养分而继续生长,反而将其中的养分向菌丝输送,导致菇蕾大批死亡。 </p>
<p>③菇房通气不良,氧气不足,CO<sub>2</sub>过多,加上室温高, 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和废气不能及时散发,大量菇蕾因缺氧而窒息死亡。</p>
<p>④ 菇房空气湿度高于95%,洒水后又不及时通风,菇体表面渍水,引起小菇窒息死亡。</p>
<p>⑤ 在第一、二批菇出菇较密,采菇时操作不慎,往往会损伤周围的小菇,导致其死亡。</p>
<p>⑥ 施用过量的农药也是导致大量死菇的原因之一。</p>
<p>⑦ 覆土层盐分偏高,或含有有害物质,以及喷洒过浓的肥水,也会导致菇蕾死亡。</p>
<p>⑧ 多种害虫的幼虫会将菌柄与菌丝的连接切断,导致菇蕾死亡,在春末季节出菇最容易发生这种情况。拔掉死菇,可以看到菌柄基部有大量白色菌蛆。</p>
<p>(3) 防治措施:</p>
<p>① 合理安排生产季节,避免在高温季节出菇。春菇后期加强菇房采用覆盖遮阳网等降温措施,防止高温袭击。</p>
<p>② 出菇期要加强通风,防止高温、高湿、缺氧的状况发生。</p>
<p>③ 覆土调水阶段,要适时喷施结菇水,控制好结菇部位,避免出菇过密。</p>
<p>④ 气温高时要洒水降温,洒水后应立即通风换气,使菇体表面水分尽快蒸发掉,以免影响菇体呼吸。</p>
<p>⑤防治病虫杂菌时,避免用药过量造成药害。</p>
<p>⑥ 采菇时应注意方法,尽量不伤到周围的菌丝组织及菇蕾。</p>
<p>⑦ 选择覆土要适宜,如覆土层不适,要换土;追施营养肥要适当。</p>

南湖春 发表于 2010-8-3 22:09:31

[原创]双孢菇病虫害及其防治

&nbsp;
<p>2.地雷菇</p>
<p>(1)症状:地雷菇又称顶泥菇。指菇蕾在覆土层下或培养料内形成,长大后破土顶泥而出的菇。地雷菇多出现于产菇初期、质量差、出菇稀。而且菇根长,菇形不圆整,等到发现时已经开伞,失去商品价值,同时过多地消耗养分,也会严重伤害周围的幼小菇蕾,影响正常菇的产量和质量(图5-21 )。</p><br/><br/>&nbsp;
<p>(2)发生原因</p>
<p>① 培养料过湿,培养料混有泥土,覆土层过干,使得菌丝在覆土层下或培养料内扭结形成原基,发育成熟后顶泥而出。</p>
<p>② 粗土调水时间过长,加上菇房通风过量,菇房温度偏低,都会抑制菌丝向粗土内生长,造成提早结菇;细土覆盖过迟,土层过厚,调水不及时,调水过快、过急或调水后通风过量,土层湿度不够,菌丝迟迟不上细土,都会结菇部位下降,最后形成地雷菇。</p>
<p>③ 结菇水喷用过早、过急或过大,都会抑制菌丝向土层上部生长,使菌丝在粗土粒之间扭结形成原基,造成出菇稀,结菇部位不正常,“地雷菇”增多。</p>
<p>(3)防治措施</p>
<p>①培养料不能过湿、不能混进泥土,避免料温和土温差别太大。</p>
<p>② 粗、细土调水时,菇房应适当通风,保持菇房湿度85%左右,避免湿度过低,促使菌丝向土层生长蔓延。覆土层厚薄要均匀,干湿均匀。</p>
<p>③ 在粗土层中尚未形成菇蕾时覆细土,引导菌丝向细土层生长,防止结菇过早。</p>
<p>④ 适时适量喷用结菇水。</p>

南湖春 发表于 2010-8-3 22:10:12

[原创]双孢菇病虫害及其防治

&nbsp;
<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body>
<tr>
<td>
<div>
<p>图5-22 空根白心</p></div></td></tr></tbody></table>3.空柄白心</p>
<p>(1)症状:子实体外形正常,但重量明显减轻。蘑菇菌柄组织不充实,内部出现白色疏松的髓部,有时髓收缩脱落成中空,严重影响蘑菇的产量和质量(图5-22)。</p>
<p>(2)发生原因: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出菇温度偏高,菇房空气湿度过低,菌盖表面蒸发量大,覆土层内水分不足,导致子实体快速生长过程中得不到充足的水分,菌柄内外层细胞分裂不均衡,产生白色疏松的髓部,甚至中空。</p>
<p>(3)防治措施:</p>
<p>①菇房温度过高时,在夜间或早、晚通风降温;</p>
<p>②调结菇水和优质水时要适时,而且要调足水分,使粗土含水量达到18-20%;每潮菇发生后要适当喷一次出菇水,使粗土层水分充足;出菇期,菇房的相对湿度要达到90%。</p><br/><br/>

南湖春 发表于 2010-8-3 22:11:24

[原创]双孢菇病虫害及其防治

&nbsp;
<p>3.薄皮早开伞</p>
<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body>
<tr>
<td>
<div>
<p>图5-23&nbsp; 薄皮早开伞</p></div></td></tr></tbody></table>(1)症状:蘑菇子实体瘦小,菌病细长,菌盖薄而开伞早,菌盖较脆,易破碎,质量差(图5-23)。</p><br/>
<p>(2)发生原因:</p>
<p>①覆土偏薄。子实体生长所需的水分,主要来源于覆土层所持有的水分,如果覆土层太薄,则土层所含水分总量少,不能满足菇体生长所需,极易形成薄皮菇。</p>
<p>②温度过高。双孢蘑菇出菇期间合理的温度应保持在15-16℃,在此温度范围内,出菇快、产量高、质量优。如果温度过高,一般超过18℃,则菇体生长过快,容易易形成薄皮菇。在实际生产中,如栽培季节不合理、温室覆盖物过薄等因素都易使出菇温度过高而易出现薄皮菇。</p>
<p>③水分不足。子实体生长迅速,需要从覆土中吸收大量水分,如果出菇期间覆土层喷水不及时、棚内湿度较小等都导致菇体水分供应不足,从而加剧薄皮菇的形成。</p>
<p>④通风不良。双孢蘑菇是好气性菌类,如果菇房通风不良,氧气供应不足,会导致子实体过早成熟,产生薄皮菇。</p>
<p>⑤菌丝不健壮,出菇密度大。如果菌丝稀疏,出菇密度大,由于养分供应充足,也易形成大量的薄皮菇。</p>
<p>(3)防治措施:</p>
<p>①应保持适宜的覆土厚度,一般土层厚度应保持在 3-3.5厘米之间,在此范围内,覆土厚度越厚越好,以加大土层持水总量,满足菇体生长的需要。</p>
<p>②合理安排栽培季节,避免在高温期出菇;如果在高温期出菇,应加厚覆盖物的厚度;合理安排通风换气时间,避免外界热空气进入菇棚使棚内温度升高。</p>
<p>③适时喷结菇水和优质水,防止出菇过于密集。维持水用量随出菇量而定,菇多多喷,菇少水少。若棚内空气湿度小,可采取畦间沟注水和空间喷雾等手段使空气湿度保持在80%-90%之间,减少水份蒸发。</p>
<p>④出菇期间应随出菇量的大小,相应地加大菇棚的通风量,保持棚内空气清新。</p><br/><br/>

南湖春 发表于 2010-8-3 22:12:03

[原创]双孢菇病虫害及其防治

&nbsp;
<p>4.硬开伞</p>
<p>(1)症状:秋末冬初,当冷空气突然来临时,气温急速下降或昼夜温差过大(10℃以上),尤其是在天气干燥,菇房内空气湿度较低的情况下,菇床常出现未成熟的蘑菇子实体的菌盖与菌柄分离裂开,暴露出浅粉红色的菌褶(图5-24)。</p><br/><br/><br/>
<p>图5-24 硬开伞</p>
<p>(2)发生原因:硬开伞的主要原因是气温急骤下降或昼夜温差过大(10℃以上),造成料温和气温的较大温差,菌柄和菌盖生长不平衡而造成的。尤其菇房相对湿度较低时更易发生。</p>
<p>(3)防治措施:</p>
<p>① 注意天气预报,在低温到来之前,做好菇房保温工作,避免昼夜温差过大。</p>
<p>② 向菇房走道、墙壁及地上喷水,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90%左右。</p><br/><br/>

南湖春 发表于 2010-8-3 22:13:10

[原创]双孢菇病虫害及其防治

&nbsp;
<p>5.丛生菇</p>
<p>(1)症状:子实体丛生,数个或数十个挤成一团,相互挤压,成品菇少(图5-25)。<br/>&nbsp; </p>
<p>(2)发生原因:采用穴播法播种时,播种块过大而集中,使菌块周围菌丝密度高,成熟早;培养料养分不均衡,覆土层厚薄不均匀,含水量干湿不一致,使子实体集中发生;某些的不良特性;出菇期出现周期性的低温等。</p>
<p>(3)防治措施:</p>
<p>①要使各种培养料混合均匀均匀,避免含有较大的粪块;</p>
<p>②覆土层要厚薄均匀,且调水一致;</p>
<p>③播种时菌块不要过大,采用穴播与撒播结合法,使菌床发菌相对一致;</p>
<p>④选用不易形成丛生菇的优良菌株;</p>
<p>⑤采取增温保温措施,避免低温出菇。</p><br/><br/>

南湖春 发表于 2010-8-3 22:13:56

[原创]双孢菇病虫害及其防治

&nbsp;
<p>6.磷片菇</p>
<p>(1)症状:菌盖及菌柄表面出现磷片状菌皮,外观质量差。</p>
<p>(2)发生原因:主要原因是由于通风过量,空气干燥。鳞片多少与菌株特性有关。</p>
<p>(3)防治措施:出菇期应保持适宜的土层湿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协调通风与保湿的关系。</p>
<p>7.锈斑菇</p>
<p>(1)症状:菌盖表面出现淡褐色形状不规则的锈斑,仅发生在子实体表层而不深入内部,但影响蘑菇外观品质。</p>
<p>(2)发生原因:子实体生长期喷水过多或喷水后不及时通风,空气湿度大,菇体表面水分散发慢,菇盖上积聚水滴的部位便会出现铁锈色斑点。</p>
<p>(3)防治措施:不打关门水。喷水后应适当通风,以蒸发掉菇体表面的水分。</p>
<p>8.红绿根菇</p>
<p>(1)症状:蘑菇菌柄基部变红色或红褐色,甚至绿色。</p>
<p>(2)发生原因:产菇早期,高温阶段喷水过多,土层含水量过大或者喷施葡萄糖液过量,喷石灰水、尿素溶液浓度过高,如果菇房通风不良,就会发生红根或绿根现象,低温阶段用水过多,也会产生红根。</p>
<p>(3)防治措施:喷水不要过量,高温时少喷水;施用农药或石灰水要控制好溶液的浓度;石灰水要澄清后使用;喷施农药或肥料前应先喷清水,菇床上有菇蕾要更加小心。</p>
<p>9.红色菌褶菇</p>
<p>(1)症状:又称玫冠菇。刚发生时,在菌盖上出现肿瘤状物,尔后菌盖边缘向上翻翘,菌褶长到菌盖表面,菌褶密集地暴露在菌盖上面,有时菌盖边缘上翘后垂直而拥挤地竖立在菌盖上面,露出水红色直立的菌褶,形状象玫瑰色的鸡冠,故名“玫冠病”。 </p>
<p>(2)发生原因: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培养料或覆土材料被某些化学物质污染。如汽油、柴油、酚类化合物、沥青等,使用某些杀虫剂农药有时也会引起相似的症状。</p>
<p>(3)防治措施:培养料及菇房中不要有酚类、矿物油等化学物质;不使用有害物质污染的覆土;加强菇房通风换气,排除有害气体。</p>
<p>10.畸形菇</p>
<p>子实体外观组织形态、色泽出现改变或部分改变的称作畸形菇。畸形菇的商品价值较低或完全没有价值,影响经济效益。常见的畸形菇有菌盖不规则型、小盖长柄型、小盖粗柄形、子实体上产生瘤状突起等。</p>
<p>(1)菌盖不规则型</p>
<p>①症状:菌盖高低不平,形状不圆整。</p>
<p>②发生原因:覆土过厚,粗土粒偏大,细土过多,土层过硬;土层长时间偏干;细土覆得过迟,结菇水过早过重;机械损伤、外力使子实体受挤压等。</p>
<p>③防治措施:覆土质量要好,土粒粗细要符合要求;覆土时间勿过迟,覆土后要及时调足水分;管理、采摘时要小心,防止机械损伤子实体。</p>
<p>(2)小盖长柄型</p>
<p>①症状:菌柄细长而菌盖很小,生长比例失调,菇体呈高脚细腰状。</p>
<p>②发生原因:菇房温度过高且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3%;农药使用过量;菇房温度长期低于12℃或温差过大。</p>
<p>③防治措施:控制菇房温度15-16℃,并注意经常通风换气,死角处要增开通风孔;出菇时尽量不使用农药。</p>
<p>(3)小盖粗柄形</p>
<p>①症状:菌柄特粗而菌盖很小,生长比例失调,菇体呈鼓槌状或罐子形状。</p>
<p>②发生原因:菇房温度长期低于12℃或温差过大,以及农药使用过量;</p>
<p>③防治措施:做好保温工作,勿使室温低于12℃;出菇期尽量避免使用农药。</p>
<p>(4)生瘤型</p>
<p>①症状:子实体表面产生瘤状突起,菌盖发红或变为其它颜色或菇体发红。</p>
<p>②发生原因:菇体受低温袭击;菇房用煤炉加温时,CO过量浓度过高;追肥不当或使用农药产生药害,菇体组织被灼伤。</p>
<p>③防治措施:用煤炉加温时,煤炉要设在菇房外,通过火道送热;科学追肥,合理使用农药;对受污染的覆土层要及时更换;控制好菇房内温度。</p>

南湖春 发表于 2010-8-3 11:50:38

[原创]双孢菇病虫害及其防治

&nbsp; 5.&nbsp;&nbsp;<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New"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New"Roman';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font-kerning: 1.0pt;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New"Roman';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strong>发菌期病害<br/>&nbsp; </strong>
<p>&nbsp;&nbsp;&nbsp;&nbsp; 发菌期病害包括竞争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br/></p>&nbsp;
<p>&nbsp;&nbsp;&nbsp; (1)竞争性病害<br/>&nbsp; </p>
<p>&nbsp;&nbsp;&nbsp; 1.鬼伞(<i>Coprinus spp.</i>)</p>
<p>鬼伞又名“野蘑菇”,是双孢蘑菇栽培中最常见的竞争性杂菌,与双孢蘑菇生长竞争营养和空间,从而影响双孢蘑菇的产量。鬼伞是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鬼伞科、鬼伞属的大型真菌。主要的种类有墨汁鬼伞(<i>C. atramentarius</i>)、长根鬼伞(<i>C. macrohizus</i>)、粪鬼伞(<i>C. sterquilinus</i>)和晶粒鬼伞(<i>C. micaceus</i>)等(图5-1,5-2)。</p>
<p>(1)发病症状:鬼伞多发生在蘑菇覆土之前,覆土之后则很少,也发生于发酵过程中的料堆上。双孢蘑菇接种后,首先培养料上出现点片状、稀疏的灰白色的菌丝,菌丝生长速度较快,大约7-15天后即可形成子实体。子实体白至灰白色,菌柄细长,菌盖较小。子实体成熟时,菌褶变为黑色,随后在酶的作用下,自菌盖边缘开始自溶,最后菌盖完全溶解成黑色液滴落下,最后菌盖消失鬼伞生长快,寿命短,从子实体产生到菌盖溶解成黑色粘液只需24-48小时。鬼伞不侵害双孢蘑菇菌丝与子实体,只是与双孢蘑菇菌丝争夺养分和水分。鬼伞繁殖力强,一朵鬼伞子实体可释放几十亿个孢子,萌发后孢子后会导致培养料温急剧上升,阻碍双孢蘑菇菌丝生长,并消耗大量养分,使双孢蘑菇减产。<br/><br/></p></span><br/>&nbsp;
<p>(2)发生原因:</p>
<p>鬼伞在自然界中发生非常普遍,当野生鬼伞成熟后,孢子随菌盖溶化而落下,有的孢子随尘土四处飞扬,所以空气、土壤以及双孢蘑菇栽培用的粪草料中都存在大量的鬼伞孢子,培养料或覆土如果没有经过严格消毒,都会引起鬼伞的发生。鬼伞是培养料含水量偏高和发酵质量差的指示菌,发酵质量差是鬼伞发生的主要原因。诱发鬼伞发生的原因很多,一是培养料中氮素过多,特别是NH3未能充分转化为菌体蛋白;二是培养料含水量偏高,特别是发酵过程中淋雨的培养料更容易发生;三是接种时培养料呈弱酸性反应;四是发菌过程中通风不良,而且料温偏高。</p>
<p>(3)防治措施:</p>
<p>① 选择新鲜无霉变的培养料,以防培养料带菌;</p>
<p>② 前发酵时保持料中心温度70-75℃左右,若堆料周围长有鬼伞,应在孢子产生前及时拔除;翻堆时应将表层培养料翻到中间料温高的部位;后发酵巴氏消毒的温度应保持在60-65℃之间,温度应逐渐上升,并适当通风换气,以利料内氨气充分挥发,并杀死鬼伞菌丝和孢子; </p>
<p>③ 控制合理的碳氮比以及适宜的含水量,降低氨气含量,培养料不能过生、过湿、偏酸;</p>
<p>④ 菇床上发生鬼伞之后,适当降低室内湿度,提早覆土,可抑制鬼伞子实体生长。</p>
<p>⑤ 一旦发生鬼伞,应及时通风降温,在孢子产生前及时拔除,防治孢子扩散造成再次污染,然后用5%的石灰水进行局部消毒。大面积发生时,可以喷施0.5%的明矾水溶液或1%的甲醛溶液,中和培养料中的NH3,可大幅度减少鬼伞的发生。菇床上发生鬼伞时,应及时摘除,防止子实体成熟后孢子大量散发。</p><br/>

南湖春 发表于 2010-8-3 11:54:53

[原创]双孢菇病虫害及其防治

&nbsp;
<p>2.白色石膏霉(<i>Scopulariopsis fimicola</i>)</p>
<p>白色石膏霉又名粪生梨孢帚霉或粪生帚霉,是一种发生较为普遍的竞争性杂菌,因在床面上堆积形似石膏粉状而得名(图5-3,图5-4)。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丝孢科、帚霉属。<br/>&nbsp; </p>
<p>(1)发病症状</p>
<p>这种霉菌常发生在培养料及覆土层表面,有时也发生于菇床背面,严重者可深入培养料内。发病初期,在料面形成大量浓密的白色绒毛状菌丝,后期变成在料面形成石膏粉状的圆形或不规则状菌斑,老熟时变成粉红色、黄褐色。分生孢子成熟后自溶,使培养料发黑、变粘,气味变臭,蘑菇菌丝生长受到抑制。在白色石膏霉消灭后,双孢蘑菇菌丝能够继续生长,但菌丝稀疏,严重降低双孢蘑菇的产量。</p>
<p>白色石膏霉产生的孢子量很大,而且传播速度快,并引起反复感染,给生产造成巨大危害。该菌常被认为是培养料发酵不良和pH值偏高的指示菌。</p><br/><br/><br/>&nbsp;
<p>(2)发生原因</p>
<p>白色石膏霉在自然界中主要生长在土壤、枯叶等腐朽植物上,随培养料或覆土进入菇房,也可通过空气中的分生孢子进行传播。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培养料堆制发酵不足,培养料偏碱性,pH值一般在8.2以上。;其次是培养料含水量偏高,环境湿度较大,通风不良;第三是用未经消毒的生水调节培养料含水量也易引起该病发生。</p>
<p>(3)防治措施</p>
<p>① 配料中适当增加过磷酸钙和石膏的用量,采用干粪粉补充氮源,最好不用结块的湿粪肥。&nbsp; </p>
<p>② 发酵过程要彻底,防止偏湿、偏碱。</p>
<p>③ 播种前培养料的含水量要控制在60%左右,pH值在7.5左右。</p>
<p>④ 发现白色石膏霉后应加强通风,降低空气相对湿度。</p>
<p>⑤ 翻动培养料,用1: 7食醋喷洒,也可用2%甲醛或50%多菌灵1000倍液作局部处理,也可将过磷酸钙直接撒在发病的菌床上。</p><br/><br/>

南湖春 发表于 2010-8-3 12:01:09

以上是我主编的《双孢菇生产》一书的部分内容节录,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前人的文献,但如果有错漏之处,都记到我的账上,我会虚心接受批评。发帖目的是想帮助新学者认识双孢菇病虫害防治对生产的的重要性。不当之处请发帖讨论,仅限于在技术层面进行心平气和的讨论,请出言不逊者绕开。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双孢菇病虫害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