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 发表于 2010-7-30 16:56:40

21亿袋食用菌,是多还是少?

<span class="info_link9" id="ContentArea">&nbsp;
<p>&nbsp;&nbsp;&nbsp; 俗话说“人勤春来早”,别看今年春耕由于天气原因有些拖后,但我市的菌农们早已“各就各位”了——4月11日,尽管天冷风大,但东宁县东宁镇菌农严治国还是干劲十足地忙着往地里摆放菌包。</p>
<p>&nbsp;&nbsp;&nbsp; “去年食用菌销售形势特别好,今年村里许多人都扩大了种植规模,我家也多种了2万袋,为的就是能多增加一些收入。”严治国说。</p>
<p>&nbsp;&nbsp;&nbsp; 随着近年来我市食用菌产业的高速发展让众多菌农鼓起了腰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像严治国一样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据市供销部门统计,近三年全市食用菌生产规模年均递增近3亿袋(块),今年全市食用菌生产更将达到21亿袋(块)的惊人规模——就在“严治国”们对新一年的收入满怀憧憬的同时,业内专家也正在思考着一个新问题:当前我市食用菌生产量到底是多还是少?<br/></p>
<p><br/>&nbsp;&nbsp;<strong>&nbsp; 不断刷新的生产纪录<br/></strong></p>
<p><br/>&nbsp;&nbsp;&nbsp; 提及我市食用菌产业,给人印象最深的当然是其令人惊叹的成长速度。</p>
<p>&nbsp;&nbsp;&nbsp; 自2001年起步以来,作为一项新兴的朝阳产业,我市食用菌产业就驶入了一条迅猛发展的“高速路”,特别是最近三年,我市的食用菌生产规模更是如同“城际快客”一样不断刷新着原有的生产纪录——2008年,全市食用菌生产规模为15.3亿袋(块);2009年,这一数字增加到18.3亿袋(块);到了今年,全市食用菌生产规模更将达到21亿袋(块),三年年均递增近3亿袋(块)。</p>
<p>&nbsp;&nbsp;&nbsp; 纪录不断被刷新的奥秘何在?对此,市供销社相关人士分析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食用菌销售市场的回暖——2009年下半年,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渐减弱,食用菌产品出口不畅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全省乃至全国一度低迷的食用菌市场逐渐回暖,价格也比往年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海林、穆棱、宁安等地通过拿出专项奖励资金、出台扶持政策等方式积极扶持食用菌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的发展,也使我市食用菌产业的“版图”不断扩张。</p>
<p>&nbsp;&nbsp;&nbsp; 正是在诸多利好因素的推动下,不断红火的食用菌产业鼓起了菌农的腰包,并促使菌农们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据市供销社相关人士介绍,随着食用菌效益在2009年的大幅提高,今年不仅许多老菌农主动扩大了生产规模,还有更多的、原本从事其他农业种植的农民也加入到了生产食用菌的行列。</p>
<p>&nbsp;&nbsp;&nbsp; 对此,严治国也表示:“其实对于是否扩大规模,农民主要还是看效益——按一亩地可以摆1万袋黑木耳计算,一年下来的收入少说也有七八千元,但如果种植其他农作物就少了很多,对于菌农来说,增加生产规模就意味着增加收入。”<br/></p>
<p><strong><br/>&nbsp;&nbsp;&nbsp; “多”与“少”的价值考量<br/></strong></p>
<p><br/>&nbsp;&nbsp;&nbsp; 同样是4月11日,就在严治国忙于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林口县莲花乡江西村的村民宋广友也正在家里忙着给滑子蘑原料进行蒸锅、养菌;但与严治国不同的是,包括宋广友在内的许多江西村村民今年都没有扩大生产规模。</p>
<p>&nbsp;&nbsp;&nbsp; 对此,宋广友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于食用菌产业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品质,尽管去年卖得挺好,但我今年还是打算维持现有规模,重点开展标准化栽培,等相关技术进一步纯熟了我们再扩大规模也不迟。”</p>
<p>&nbsp;&nbsp;&nbsp; 对于产量,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多多益善”,但面对近年来我市食用菌产量不断增加的现状,不仅作为普通菌农的严治国和宋广友的态度不一,就连业内专家的观点也出现了不同。</p>
<p>&nbsp;&nbsp;&nbsp; 有专家认为,食用菌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锯末子和土地,随着我市木材产业的稳定发展和土地流转的积极推进,这两种生产资料的现有存量仍有很大的开发利用空间;而随着食用菌产业收益的不断增加,会有更多农民投入食用菌生产,所以下一阶段我市的食用菌产量还将会有进一步的提升,21亿袋(块)的数量并不多。</p>
<p>&nbsp;&nbsp;&nbsp; “综合近年来我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21亿袋(块)只是一个相对保守的数字,也远未达到这一产业的极限,其规模还有进一步增长的可能,”专家表示。</p>
<p>&nbsp;&nbsp;&nbsp; 与此同时,另一部分业内人士则认为,尽管食用菌生产规模的大幅增长增加了菌农收入,但菌农如果过于盲目地提高产量而忽视了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选用,也容易出现“增量不增收”的现象,从长远看并不利于产业的整体发展。</p>
<p>&nbsp;&nbsp;&nbsp; “以小孔栽培技术为例,尽管去年使用小孔栽培木耳的市场售价达到每斤40-50元,差不多是普通大孔木耳的两倍,但全市小孔木耳栽培总量仅有约5亿袋,市场上更多的仍是大孔木耳,一些食用菌加工企业甚至往往要到吉林等地高价收购优质的小孔木耳,”一位食用菌专家表示。</p>
<p>&nbsp;&nbsp;&nbsp; 对此,食用菌专家隋贵富指出了其中缘由——首先,大孔木耳根大、耳壮、肉厚,每袋出耳量比小孔木耳重1-2钱以上,在销售时更“压秤”;同时,无论小孔栽培还是秋耳,对生产技术的要求都很高,因此不少心里“没底”的菌农往往退而求其次地发展大孔木耳,并力求通过不断增加产量以弥补自身在品质上的不足。<br/></p>
<p><strong><br/>&nbsp;&nbsp;&nbsp; 走上“提质增效”的宽广大道</strong><br/>&nbsp; <br/>&nbsp;&nbsp;&nbsp; 综合业内人士关于“21亿袋(块)食用菌是多还是少”的讨论,可以发现随着近年来消费者“按质论价”观念和健康理念的不断成熟,不同质量的食用菌已经在价格上拉开了档次,从某种意义上讲数量多并不意味着收入多——一旦我市菌农仍在过于专注扩张规模而忽视了品质的提升,极有可能出现“增量不增收”的现象,并进一步影响产业的整体发展。</p>
<p>&nbsp;&nbsp;&nbsp; “也许食用菌生产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多与少的分别,但从产业发展的长远角度、特别是我市提出的打造绿色有机食品之都的目标来考虑,我市菌农还是应该选择在扩张产量这一问题上适时‘刹车’,并将关注的重点由单纯发展产量向提升品质、增加效益转变,通过‘提质增效’推动产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专家如是说。</p>
<p>&nbsp;&nbsp;&nbsp; 对此,专家提出,尽管小孔栽培、秋耳等效益更高的新技术、新品种在产量上略有不足,但只要广大菌农能够有效突破自身在观念、技术等方面的“瓶颈”,种植方法得当、技术运用合理,从综合效益上来说依然能给菌农带来很大收益。</p>
<p>&nbsp;&nbsp;&nbsp; 想要做到这一点,各地首先要充分依托供销社、农技推广站及各级食用菌协会、专业合作社,从推进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品质方面入手,为菌农提供食用菌生产全程系列化配套服务和多种形式的培训,把生产技术直接送到菌农手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与此同时,菌农也应进一步加强对市场的把握,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栽培规模、栽培品种,着力推动食用菌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p>
<p>&nbsp;&nbsp;&nbsp; “与此同时,由于食用菌产业初期投入较大,但在刚起步时往往是微利甚至赔钱,所以今年新加入的菌农可以先从小规模做起,边干边摸索,并注意及时向身边的食用菌大户和专业部门、技术指导站进行技术咨询,通过技术和经验上的成熟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为今后的稳步发展和持续增收打下基础,”专家表示。</p></span><br/><font face="Verdana">作者:王川&nbsp;&nbsp;&nbsp; 来源:牡丹江日报 </font>

王茂 发表于 2010-7-31 09:20:44

定量递增三亿袋,控制的太好了&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1亿袋食用菌,是多还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