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烧猪排骨 发表于 2010-5-11 21:45:33

刚开始看帖子,多谢分享。

yangguiyuan 发表于 2010-5-12 16:18:11

<p><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ff00ff" size="6">不知你后来的发展,如果真的坚持到现在,你的财富应该在8位数以上。</font></strong></p>

lianwen 发表于 2010-5-14 22:37:2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yangguiyuan</i>在2010-5-12 16:18:11的发言:</b><br/>
<p><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ff00ff" size="6">不知你后来的发展,如果真的坚持到现在,你的财富应该在8位数以上。</font></strong></p></div>
<p>各位朋友,这几天太忙了,没上网,让大家久等了,对不起了。今天继续,这位朋友说[如果真的坚持到现在,你的财富应该在8位数以上],兴许把,可是我没坚持下来。<br/>&nbsp;&nbsp;&nbsp;&nbsp;&nbsp; 从<font color="#ff0000">87年种平菇,凤尾菇,结束以后,就停止了食用菌 的种植。每年在家种地,打工,做生意,摆服装摊,哎呀,干的样数不少,可成绩不大。88年结婚后,家庭负担又重了,虽然干不停,却只能勉强维持生活。<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样的生活平淡,无味,无所侍从。<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直到2000年,在家里整理,又把那些食用菌书籍翻了出来,渐渐的又有了种植的想法,由于当时信息闭塞,我的技术已经落后了。食用菌生产已有了一个飞跃式的发展。由刚开始的粗放栽培,砖栽,床栽,阳蛙栽培发展用塑料代栽培,管理也有过去的粗放转为精细了。我当时对塑料代栽培技术一无所知,又没有老师可请教,于是还是用老办法自己漫漫探索。<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2000年农历6月初从运城棉科所引回母钟‘’P86‘’白平菇。由于从前的无功,导致这次只想降低成本,于是自己用纸箱,塑料膜做了一个简易的接种箱,用麦粒做原种培养基,。你还别说,制种成功60/100,其余的也没感染,可就是不往下长。栽培种也是成功的,。栽培用培养料采用我们当地的农作物拮干,芝麻干,麦拮,油菜干经粉碎后与棉皮配合。由于温度高而一失败告终,真是偷鸡不成折把米呀。接种后菌种不萌发,当时想请教老师,可苦于无路,自己分析原因,可能事配料时加了过量的尿素所制。还有带口封闭过严,用的是线绳扎口,又没扎通气孔,让菌种却氧而亡。这只是我的推测,具体、原因不得而知。这在当时的我无意雪上加霜,使我们被来就不宽余的生活更加拘佶,。</font></p>

玉皇菇 发表于 2010-5-15 11:33:40

坚持就是胜利,楼主已经成功了吧。。。。长路漫漫,祝楼主有个好收成。

lianwen 发表于 2010-5-16 23:15:27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玉皇菇</i>在2010-5-15 11:33:40的发言:</b><br/>坚持就是胜利,楼主已经成功了吧。。。。长路漫漫,祝楼主有个好收成。 </div>
<p>谢谢玉皇菇版主。看来我的故事不吸引人,不过我还是要坚持写下来的。<br/>&nbsp;&nbsp;&nbsp;&nbsp;&nbsp; 因为<font color="#ff0000">那时是摸索着种的,所以都有记录,现在把以前的记录如下<br/>&nbsp;&nbsp;&nbsp;&nbsp;&nbsp; 品种白平菇,原料油菜箕杆粉,小麦秸干粉,棉子壳。配方;秸干粉100斤,磷酸二氢钾1代,甲基托布津0.1/100,石灰5/100,[由于是夏季,所以石灰用量大]。棉壳是常用配方,接种时间,2000年6月27日,培养温度23---27度室内培养。接种后棉壳萌动,秸柑培养基的没萌动,也没见感染,开代发现有一股很浓的酸味。<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当时的总结;;没经验,接种后菌种得不到氧气,菌种死亡。播种时,料的含水量没掌握好。料没有拌匀,加石灰过量[加石灰过多,可料发酸不知啥原因?]拌好的料不能过夜,应随拌随用,。夏季温度高,应采用发酵料或熟料栽培。<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顺便说一下,因我刚接触食用菌栽培时,多采用的是生料压块栽培,阳哇栽培,床式栽培,所以用塑料代栽培就没有想到氧气的问题,用线绳扎口,太紧不透气。<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不管原因对不对,是在总结,。结果这次栽培彻底失败。<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可是心有不甘,于是在农历7月又从运城棉科所引回母种,广温型A3和常州2号菌株。<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7月6日接原种,由于没有设备,所以只好用塑料钢筋,做成一个简易的接种箱,不怕大家笑话,我现在还用着那。原种培养基采用小麦粒90/100,秸杆粉6/100,食盐50克,麦夫3/100。常压灭菌10小时,接种箱接种,接种温度32度,培养温度24---25度,采用书纸封口,接种后第二天接种块即萌发,还好成品不错,90/100以上。于是在7月15日接栽培种,采用小麦,秸干粉各半, 另加食盐1.5斤,100斤料。<br/>&nbsp;&nbsp;&nbsp; 开放式接种,每瓶接60代,接种后军种萌发生长均较好,培养温度25度左右。非常成功,。在培养过成中,,发现了几种现象;;有染黑霉的,有白霉的,还有一中不知是甚磨菌,和平菇拒抗明显,。白毛菌在加强通风降低温度的情况下,平菇菌丝都长过去了。有一种菌落土黄色,菌丝虽然都长过去了,但从外观看仍有那种菌的菌落。有一中杂菌,菌落黑色,圆形,2---3公分大,有这种菌落的平菇菌丝,生长速度比没有的快5--6公分,并且菌丝粗壮,洁白,这种菌落越大,平菇菌丝越旺,越壮。</font></p>

gaochao 发表于 2010-5-13 14:45:30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

lianwen 发表于 2010-5-17 19:51:56

<font color="#ff0000">&nbsp;&nbsp;&nbsp;&nbsp;&nbsp;各位大侠,不知在制种过程中,有没有和我一样的发现,谁能告诉我那是甚麽菌?先谢谢了.<br/>&nbsp;&nbsp;&nbsp;&nbsp;&nbsp; 在8月分开始种植,采用配方;;棉皮,箕干粉各50斤,石灰5斤,石膏2斤,尿素0.5斤,磷酸二氢胛1斤棉泊5斤,中间有差异.接种后,温度在27度左右,摆放6层.中间留20公分空间,菌种萌发很好,可是过了几天,就是不吃料.没法最后只有开代检查,发现有一股刺鼻的氨味,还有一股酸臭味,这次制代成功在30/100左右.又一次失败了.<br/>&nbsp;&nbsp;&nbsp;&nbsp;&nbsp; 心理哪个急呀.当时的总结记录;;生料栽培不可加棉泊,玉米面,麦伏等有机质氮素.生料不可加尿素,.菌种萌发不吃料的原因可能就是尿素分解后产生的氨气抑制了菌丝的生长.温度高,摆放层数过多.代口封闭太严.菌种供养不足.嗨,不管原因对不对,是有教训总结了.<br/>&nbsp;&nbsp;&nbsp;&nbsp;&nbsp; 不死心,同次取得常州2号也已经发好了,于是在农历10月份又开始种植.采用棉皮,玉米芯.配方采用常规的,没干加尿素和棉泊.哎,接种后,总算每在出错,发菌成功85/100以上,总算有效益了虽然挣钱不多,可总算挣钱了.那一次上了10000多斤料,除了前面陪的,还挣了几千元.从此以后,我的食用菌种植之路渐渐顺利了,总算成功了赚钱了,心理的压力一下只减轻了.各位大侠,你们猜猜,还会有甚麽波折吗?</font>

小蚂蚁0516 发表于 2010-5-17 20:22:24

<p>百尺竿头更近一步<br/></p>

xwz 发表于 2010-5-17 20:52:17

<font size="3">是啊!在那个网络尚不发达的年代,但凡是种菇人谁都一样走过弯路。你想想,在你们那个小范围内,想和同行交流技术那可能吗?彼此的技术都很保守。就算是自己看看书,但是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有很多是书里找不到答案的。我自己就深有体会,偶然上网发现论坛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在论坛里 学习了很多知识,那是书上没有的。</font>

lianwen 发表于 2010-5-26 11:42:52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xwz</i>在2010-5-17 20:52:17的发言:</b><br/><font size="3">是啊!在那个网络尚不发达的年代,但凡是种菇人谁都一样走过弯路。你想想,在你们那个小范围内,想和同行交流技术那可能吗?彼此的技术都很保守。就算是自己看看书,但是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有很多是书里找不到答案的。我自己就深有体会,偶然上网发现论坛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在论坛里 学习了很多知识,那是书上没有的。</font> </div>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font color="#ff0000">说的好呀,在当时确实很难。我也是偶而上网发现论坛,在论坛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结识了很多网友,朋友。使我对食用菌栽培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坚定了我的发展方向-----食用菌栽培。<br/><br/>&nbsp;&nbsp;&nbsp;&nbsp;&nbsp; 继续我的故事。<br/>&nbsp;&nbsp;&nbsp;&nbsp; 在此后的几年中,基本上还算顺利,每年都有一笔收入,心理美孜孜的,老人也开心了,老婆也高兴了,生活自然也就遂心了。<br/>&nbsp;&nbsp;&nbsp;&nbsp;&nbsp; 在顺镜中不骄傲,在逆境中不气累。生产顺利了,心情也就放松了。可在食用菌生产中一点大意都不能有。<br/>&nbsp;&nbsp;&nbsp;&nbsp;&nbsp; 教训是完不了的,在08年的制种中又一次遭遇打击,我的制种全部失败。原种成功在95/100以上,在制栽培中时,由于棉子壳少,就丛棉子脱绒处买来些棉子碎壳,其中棉子仁特别多,心理也没在意,心想我们栽培时还加棉泊那。谁知就是这一错误,导致我栽培中制种彻底失败。没有一代能用。打击太大了,还耽误了时间,使那年的栽培不能如期进行。<br/>&nbsp;&nbsp;&nbsp;&nbsp;&nbsp; 后来请教运城棉科所的老师,查看资料,总算找到了原因,是从[[食用菌生物学基础]]上找到的。原来棉泊和棉子仁是有区别的,棉泊是去过油脂的,而棉子仁是含有油脂的,在长时间的存放过程中,有一部分油脂分解成了游离脂肪酸,对菌丝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各位朋友我这个教训太深刻了,希望大家不要犯和我同样的错误。</font></p>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我艰辛的种菇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