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b 发表于 2010-4-6 17:48:40

[转帖]吉林省黑木耳代料地栽技术规程

<strong>1、范围<br/></strong>  本标准规定了黑木耳代料地栽生产的场地、设备、使用品种、生产工艺流程、栽培技术和采收贮运要求。<br/>  本标准适用于吉林省黑木耳代料地栽生产。<br/>  <strong>2、规范性引用文件</strong><br/>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定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br/>  GB4789.28-19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染色法、培养基和试剂。<br/>  GB9687-1988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br/>  GB9688-1988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br/>  NY/T528-2002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br/>  GB19169-2003黑木耳菌种<br/>  GB6192-86黑木耳<br/>  <strong>3、术语和定义<br/></strong>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br/>  3.1 <br/>  母种 stock culture<br/>经各种方法选育得到的具有结实性的菌丝体纯培养物及继代培养物。以玻璃试管为培养容器和使用单位,也称一级种、试管种。<br/>  3.2 <br/>  原种 pre-culture spawn<br/>  由母种移植、扩大培养而成的菌丝体纯培养物。常以玻璃菌种瓶、塑料菌种瓶或15厘米×28厘米聚丙烯塑料袋为容器。<br/>  3.3<br/>  栽培种 spawn<br/>  由原种移植、扩大培养而成的菌丝体纯培养物。常以玻璃瓶、塑料瓶或塑料袋为容器。栽培种只能用于栽培,不可再次扩大繁殖菌种。<br/>  3.4 <br/>  品种 strain<br/>  经各种方法分离、诱变、杂交、筛选而选育出来具有特异性、均一(一致)性和稳定性的具有同一个祖先的群体。也常称作菌株。<br/>  3.5<br/>  固体培养基 solid medium<br/>  以富含木质纤维素或淀粉类天然碳源物质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的有机氮源和无机盐类,具一定水份含量的培养基。<br/>  3.6<br/>  耳芽(原基) promordium<br/>  黑木耳子实体的幼小阶段,形成与培养基的表面呈淡黄色或褐色半透明的胶质体。<br/>  <strong>4、设施设备<br/></strong>  4.1 基本设施<br/>  4.1.1 无菌室<br/>  无菌室(接种室)是用于菌种分离和接种的专用场所。要求无菌操作的环境。应设有缓冲间,防尘换气性能良好。内壁和屋顶光滑,经常清洗和消毒,保持洁净。<br/>  4.1.2 灭菌室<br/>  灭菌室是用于培养基和其它物品消毒灭菌的场所。要求水电安全方便,通风良好,空间充足、散热通畅。<br/>  4.1.3 培养室<br/>  培养室是专门用于培养菌种的场所。要求保温、内壁和屋顶光滑,便于清洗和消毒。应有控温设施。培养架可用木料、钢材或铝合金材制成,宽度1-1.5米,设4-6层,层间距0.5-0.8米。<br/>  4.2 基本设备<br/>  秤、高压灭菌锅或常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接种箱、冰箱、搅拌机、装袋机及常规用具。以上应购置质量合格产品。<br/>  <strong>5、使用品种<br/></strong>  5.1 品种<br/>  应使用经省以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的品种,并从具相应技术资质的供种单位引种。要选择适于当地条件、高产、优质、抗逆性强和适于不同代料栽培的优良生产种。代料地栽黑木耳应优先选择单片品种。购置母种感观和微生物学要求应符合GB19169中4.1.2规定。目前主推的品种有黑29、蛟耳1号、延明1号、988。<br/>  5.2 移植扩繁<br/>  母种仅用于移植扩繁原种,一支母种移植扩繁原种6-8瓶;一瓶500ml的原种移植扩繁栽培种35-40袋。一瓶750ml的原种移植扩繁栽培种50-60袋。<br/>  <strong>6、菌种的容器要求</strong> <br/>  6.1 原种<br/>  使用500ml-750ml耐126℃高温的无色或近无色的玻璃菌种瓶。棉塞要使用梳棉,不应使用脱脂棉。也可使用能满足滤菌和透气要求的无棉塑料盖。<br/>  6.2 栽培种<br/>  应使用17cm×33-35 cm、厚0.005 cm耐126℃高温并符合GB9687、GB9688卫生规定的聚丙烯或高密度聚乙烯折角塑料袋。使用的棉塞或无棉塑料盖应符合6.1规定。<br/>  <strong>7 培养原料要求<br/></strong>  7.1 化学试剂类<br/>  生产原种、栽培种所需的石膏、石灰、尿素、糖等应是合格产品。<br/>  7.2 天然材料类<br/>  木屑、麦麸、稻糠、玉米粉、豆饼粉等要求新鲜、无虫、无螨、无霉、洁净干燥。<br/>  <strong>8、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配方</strong><br/>  使用附录A、附录B中规定的配方。严格掌握含水量和PH值。<br/>  <strong>9、分装</strong> <br/>  原种瓶应洗净控干,培养基装至距瓶口不少于4-5cm,灭菌后不少于6cm。栽培种装袋高度18-20cm,每袋装培养基干料0.4kg左右,湿料1.0-1.1kg。棉塞大小松紧适度,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松紧度应一致。<br/>  <strong>10、灭菌<br/></strong>  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配制后应在4小时内灭菌。原种和栽培种在常压灭菌时,应在2小时内使灭菌锅的温度达到100℃,保持100℃8-10小时。灭菌时应防止棉塞被冷凝水打湿。<br/>  <strong>11、冷却</strong><br/>  冷却室使用前要进行清洁和除尘处理,地面铺消毒过的塑料薄膜后,将灭菌后的原种瓶或栽培袋放置在冷却室中冷却到料温降至30℃以下时即可接种。<br/>  <strong>12、接种前消毒<br/></strong>  12.1 接种室(箱)消毒<br/>  接种室使用前每m3用福尔马林6-8ml加高锰酸钾5克或用硫磺15克密闭薰蒸消毒。将灭过菌的原种瓶、栽培袋及接种工具用高锰酸钾溶液擦拭表面尘物,放入接种箱内进行药剂消毒,每m3用气雾消毒剂菇宝一号或宝菇王4克,也可用甲醛10ml加高锰酸钾5克薰蒸,消毒时间30分钟左右,再开启紫外线杀菌灯照射20-30分钟后接种。<br/>  12.2 净化工作台消毒<br/>  用75%的酒精或新洁尔灭溶液进行表面擦拭消毒,然后预净20秒。<br/>  <strong>13、接种操作</strong><br/>  在无菌箱或净化工作台上严格按无菌操作接种。使用后及时清理清洁。<br/>  <strong>14、培养室养菌</strong><br/>  14.1 培养室消毒<br/>  在使用培养室前两天用12.1规定消毒。<br/>  14.2 培养条件<br/>  前期温度保持在25-28℃,当菌丝体长至料袋(瓶)1/3时温度应控制在24-25℃,发菌后期温度降至20-22℃。空气相对湿度达到55-65%,应注意通风。<br/>  14.3 培养期检查<br/>  原种和栽培种培养期间应定期检查,及时拣出受污染、不合格的菌袋(瓶)。<br/>  <strong>15、地栽摆袋出耳及技术要求<br/></strong>  15.1 耳场耳床<br/>  15.1.1 耳场选择<br/>  出耳场地距铁路、公路主干线不少于100米,周围开阔,环境清新,通风良好,水源充足洁净、交通方便。<br/>  15.1.2 出耳场地的准备<br/>  作出耳床,床宽1.2m左右,旱地作平畦或低畦,涝地作高畦,床高15-20cm,长可因地和作业条件选择长短。床间的过道宽0.4-0.5m,耳床上搭遮荫棚,高40-50cm,准备遮阳网或草帘,草帘长2m、宽1.25m、厚3cm。<br/>  15.1.3 出耳场地消毒<br/>  搭好棚的耳床在摆袋前用2%的石灰水、0.2%的高锰酸钾或500倍的甲基托布津和2.5%的敌杀死分别喷洒杀菌杀虫。<br/>  15.2 摆袋时间<br/>  春季当外界气温稳定通过10℃时开始摆袋,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安排制袋和出耳时间。<br/>  15.3 栽培袋处理<br/>  将发好菌的栽培袋去掉套环和棉塞,袋口拧住用高锰酸钾擦洗表面消毒,用刮脸刀片沿袋壁划口成"V"字型三角口,V型口角度45-60°、斜线长1.5-2.5cm、深度0.3-0.5cm。分上中下三排,每排3个,呈"品"字型,划好后倒置床上即可。<br/>  15.4 催耳<br/>  催耳在搭好的耳床上进行,袋与袋之间留1-2cm空隙以利通风,棚架上盖好草帘,并注意向草帘喷水(不应滴到菌袋上)保湿。至划口处出现黑色鱼籽状时结束。<br/>  15.5 出耳管理<br/>  15.5.1 分床摆袋<br/>  出耳床面应覆盖塑料编织袋片,经过催耳的菌袋及时散开摆放,栽培袋间距8-10cm,每m2 摆放25-30个,并盖好草帘。<br/>  15.5.2 耳芽期管理<br/>  床面湿度保持在85-90%,保湿可在傍晚撤下草帘或遮阳网,向耳袋喷水,早晨再喷一次,再盖上草帘或遮阳网。此期忌浇勤水、大水。<br/>  15.5.3 耳片伸展期管理<br/>  应加大湿度和通风保持耳片快速生长,空气相对湿度要达到90-95%以上,一般情况下每天喷水3-4次,喷水应尽量安排在早晚袋温接近气温时进行,炎热天气中午应禁止喷水。<br/>  15.5.4 浇水要点<br/>&nbsp;&nbsp;&nbsp;  在整个出耳管理期间,浇水原则应掌握前干后湿,形成耳芽后干干湿湿,干湿交替。 <br/>  <strong>16、主要病虫害防治</strong><br/>  16.1 主要病害<br/>  16.1.1 绿霉病<br/>  16.1.1.1 病原<br/>&nbsp;&nbsp;&nbsp;  绿色木霉菌、木质素木霉菌和康氏木霉菌。<br/>  16.1.1.2发病症状<br/>  菌袋(瓶)、子实体感染初期可见白色纤细的菌丝后变为浅绿色,后期形成分生孢子覆盖表面,呈绿色粉状。<br/>  16.1.1.3 发病规律<br/>&nbsp;&nbsp;&nbsp;  借助气流在木耳生产的各个环节浸染和传播蔓延,发生的适宜温度25-28℃,湿度为95%,PH值3.5-6.0。<br/>  16.1.2 曲霉病<br/>  16.1.2.1 病原<br/>  黑曲霉、黄曲霉和灰绿霉<br/>  16.1.2.2 发病症状<br/>  菌袋(瓶)、子实体感染初期菌落为白色,后为黑色。灰绿霉感染后期为灰绿色。<br/>  16.1.2.3 发病规律<br/>  借助气流及农事活动传播污染菌袋及子实体,病菌适宜生长温度20-35℃,相对湿度65-80%及偏碱性环境。<br/>  16.1.3 病害综合防治措施<br/>  选择优良纯正抗逆性强的菌种;搞好培养室、耳床和周围环境卫生;合理配制营养料,含水量控制在58-60%,PH值调至6.5-7.5;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接种;药剂防治不能直接喷抹于菌丝体或子实体上,只限于向墙壁、地面、栽耳前使用,常用药剂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克霉灵、石灰等。<br/>  16.2 主要虫害<br/>  16.2.1 黑木耳线虫<br/>  16.2.1.1 病原<br/>  线型动物门,雌雄同型,雌虫体长0.93mm,雄虫体长0.9mm。<br/>  16.2.1.2 发病症状<br/>  菌丝萎缩消失,子实体稀少,产生流耳。<br/>  16.2.1.3发病规律<br/>  在30℃左右条件下,雌雄交尾产卵,由卵发育到成熟需7-10天,喜群集取食,以吮吸和吞咽方式进食。<br/>  16.2.1.4 防治方法<br/>  种耳前对耳房、耳床及用具进行消毒,及时清理烂耳、废料,选用洁净水源。<br/>  <strong>17、采收加工</strong><br/>  17.1 采收<br/>  应适时采收,当子实体耳片充分展开,边缘变薄,耳根收缩时采收。采前2-3天停止喷水,采收时尽量不要把培养基带起。<br/>  17.2 加工干制<br/>  17.2.1 工艺流程<br/>&nbsp;&nbsp;&nbsp;  采收→整理除杂→漂洗→摊晾→翻动→足干后分级包装。<br/>  17.2.2 干制要求<br/>&nbsp;&nbsp;&nbsp;  采收时应选择晴天,遇连雨天采用室内烘干。晾晒架距地面不少于50cm,摊晾要薄而均匀,晒至半干时要翻动1-2次,当木耳的含水量降到13%即可。<br/>  <strong>18、包装运输贮存<br/></strong>  18.1 包装要求<br/>  干制好的黑木耳按照GB6192中2.1、2.2规定挑选分级包装,盛装黑木耳的包装袋应紧密、坚固、洁净、干燥、无破洞、无异味、无毒性。凡装过农药、化肥、化学制品和其它有害物质的包装袋不能使用。包装袋外应挂布标,内放标签,标明品名、等级重量(毛重、净重)、产地等。<br/>  18.2 运输<br/>黑木耳运输过程中注意防曝晒,防潮湿、雨淋。严禁与有毒物品和有污染的运输工具混装运载。<br/>  18.3 贮存<br/>  贮存黑木耳的库房,地面具备防潮设施,在装卸和堆垛时不得踩踏包件,严禁与有毒、有异味的物品混和存放。应防止害虫、鼠类危害。
<p align="center"><br/>附录A<br/>(规范性附录)<br/>原种常用培养基及其配方</p>
<p>  A.1 锯木屑85%、麦麸10%、豆饼粉3%、过磷酸钙1%、石膏0.5%、石灰0.5%。<br/>  A.2 锯木屑78%、麦麸20%、糖1%、石膏1%。<br/>  A.3 锯木屑75%、细稻糠15%、玉米面5%、黄豆粉3%、石膏1%、石灰1%。</p>
<p>&nbsp;</p>
<p align="center">附录B<br/>(规范性附录)<br/>栽培种常用培养基及其配方</p>
<p align="center">&nbsp;</p>
<p>  B.1 锯木屑78%、麦麸20%、蔗糖1%、石膏0.6%、尿素0.4%。<br/>  B.2 锯木屑78%、麦麸或稻糠20%、石膏1%、石灰1%。<br/>  B.3 锯木屑85%、麦麸10%、豆饼粉1%、玉米粉2%、石膏1%、石灰1%。</p>转自蛟河农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吉林省黑木耳代料地栽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