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破解平菇集中上市的谜团
<p>最近接到了很多菇农的咨询,每年春天,菇农都很迷惑,平菇栽培不同时间制袋,不同品种,不同潮次,菌丝长势也不一,但往往都集中出菇,平菇春季鲜菇市场波动太大,集中上市使菇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多次的烂市,让菇农惨不可言。</p>
<p><br/>有经验的菇农采取了分段种菇,更换品种,温度的调控但往往也没有太好的办法阻止这一现象。什么原因?</p>
<p><br/>一般生物的常识是发育信息,生理信息和环境信息整合起来调控生物营养体单位发育的数目,以及生物营养类型的转变时间。谁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找到一种避免集中上市的被动方法之外的更为主动的办法,功德无量。</p><br/>
<p>食用菌生长的理化条件是营养、温度、水分、光照、通风和酸碱度。这个现象业内人士多从温度上探讨。那么是不是温度一到20度,似乎是细胞质粘度降低,细胞膜运输营养物质的速度加快,菌丝营养积累加快,出菇也就加快,表现为出菇潮次的趋同化?尽管冬季不同品种细胞质粘度,细胞膜的流动性不相同,但都表现为细胞生理活性下降,需要消耗额外的能量来维持细胞的代谢。低温一方面造成营养物质的运输速度降低,菌丝营养积累缓慢,转潮慢,而且温度越低,转潮越慢;另一方面,低温也使细胞消耗额外的能量,造成菌丝营养积累速度慢,转潮慢。不同品种对低温的反应不同,表现出转潮时间不相同,当温度上升到20度,不同品种细胞质粘度、细胞膜的流动性趋同,转潮期也就趋同呢?我们再来看食用菌子实体形成对营养的要求,平菇子实体形成时期的生理活性及酶系也发生了响应的变化,因此对营养条件有一定的特殊要求,是那些特殊营养在这个阶段起了作用呢?</p><br/>
<p>请教了不少业内同仁,我也思考了很久,这种神秘的信息好像更多的趋同于节气,温度却不能代表全部,有些菇农制袋前后相差一个月的时间,最后的潮次都惊人的统一,所以烂市的根本原因还是地区节气的统一,更多的是不能看见的,看的见的仅是阴晴圆缺,这个问题很多人也解释不清 的,难道这是自然规律?正如“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雨”一样?</p>
<p><br/>我们看山林中的野生菇,几乎都存在大小年现象!如2008年山上的榛蘑就很多,但2009年却十分稀少,是天气的影响?还是它们本身大年就是大年,小年就是小年?</p><br/>
<p>对这个现象,同仁们也许能够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但却没有严谨的实验来解释这个现象。目前国内好像没有专人做过这方面的研究。有人说的是物候期使然,似乎有些许道理,因为物候期现象主要还是有效积温问题,但物候期影响出菇的真正因素是什么?再深入一点,是什么因素影响菇类的有性生殖?是温度,营养还是激素?这些因素影响菇类生殖生长的细胞学机理是什么?谁能破解?</p> 秋季温度是由高走低, 菇潮根据投料起伏不断. 春季温度是由低走高, 大环境温度适宜出菇, 低温期间积蓄时间不等的能量容易同时释放. 在自然界, 春秋的雨季, 菌类大量发生, 是不是也算集中上市. <p>烂市过完的了吧!!!!!!!我在正月十五后卖0.8--1.5一斤啊,现在可不能那样啊</p> 直觉今春鲜平菇价格不会太差 烂市时密闭菇棚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不让出菇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peng893225</i>在2010-4-4 18:40:37的发言:</b><br/>烂市时密闭菇棚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不让出菇 </div>
<p>密闭菇棚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并不能阻止出菇,而是出的菇全是畸形的,只能影响产量和效益.只有多看天气预报,当预示有利出菇时,加大通风,使菇房干燥,不能出菇,.烂市只有几天,当烂市快结束时,菇房喷大水,连续两三天,就会大量出菇,就会和烂市错开.</p> 这种现象不止出现在食用菌上,我们这里的温室番茄到了春季气温回升时,也会大量上市。<br/> <font color="#0000ff" size="4"> 平菇春季烂市的主要原因是:现在一般都是做的广温或中低温品种,在冬季出菇较慢,除头茬外,菇潮都不是那么整齐,当开春后,气温上升,温差增大,菌袋营养积累丰富,加之不管是广温还是中低温品种,在中温条件下都出菇最快,早晚温差刺激,空气湿度又大,这时不管什么时间制的菌袋,都会大量出菇。</font> 有无好的保存方法???? <p>密闭菇棚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并不能阻止出菇,而是出的菇全是畸形的,只能影响产量和效益.只有多看天气预报,当预示有利出菇时,加大通风,使菇房干燥,不能出菇,.烂市只有几天,当烂市快结束时,菇房喷大水,连续两三天,就会大量出菇,就会和烂市错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