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b 发表于 2010-3-31 07:18:25

[原创]食用菌产业的“保护伞”何在?

 
<p>【易菇论坛首发】2009年至今,天气反常,连续的大雪压垮了很多菇棚,持续的低温导致出菇困难;联想到头几年连续的阴雨天气导致黑木耳采收困难,一筐筐烂掉的木耳扔到了河流里;连续的持续高温导致菇体大面积死亡。让我们食用菌从业者靠天吃饭的窘境。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摆脱这种困境,难道我们的努力付之东流了吗?其实,我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只是在灾害加重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食用菌产业的“保护伞”撑得更坚实一些!</p><br/>
<p>  食用菌产业的减灾防灾必须依靠基础设施的支持。因此,完善食用菌产业的“保护伞”首当其冲需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业者的菇棚达到抗大风、暴雪标准吗?自身的防高温、低温设施完善吗?规模性栽培有无冷藏和烘干设施?一切一切我们具备了吗?近年来,很多食用菌企业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现代化先进设施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企业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成为促进食用菌产业增收的新亮点;食用菌产业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设施等基础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强。在抗击干旱中,有些食用菌产区的灌溉设施就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很多食用菌业户的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更谈不上先进的设施。基层食用菌技术推广体系急需完善,食用菌气象观测重要性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凸显了加强食用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迫切性。要想进一步使食用菌产业摆脱靠天吃饭的境遇,不仅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加强从业者素质的培养,提升人的素质,使设施发挥出最大的功效。</p><br/>
<p>  减轻食用菌产业在灾害到来时的损失需要加强预警机制。就目前来说,食用菌产业除了少数的工厂化,要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还不可能。天气状况的好坏仍然是影响食用菌生产最重要的因素,及时获取气象信息,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未雨绸缪,是应对灾害天气的很好选择。但是食用菌本身的行业特征、菇农的分散性以及灾害监测和预警技术条件有限、从业者灾害研究滞后等原因,使得食用菌灾害监测、预警、防控体系建设远远不能适应食用菌防灾减灾的需要。因此,建立完善的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控体系,对于防灾和减轻食用菌灾害损失具有重要作用。在每次大风、暴雪来临之前,有经验的菇农注意当地气象部门发出的预警,提早采取预防措施,减少了损失。然而好些菇农根本不知道这样的预警,因此,损失就在所难免。建立完善的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控体系,不仅需要准确、及时地预测系统,也需要建立一套尽快告知并提供建议帮助菇农采取相应措施的系统。此外,减轻食用菌遭遇灾害时的损失,也需要建立一套市场风险的预警机制,来指导菇农进行生产。</p><br/>
<p>吉林省西部某些市县去年遭遇了大旱,但由于当地农民种粮参加了保险,减少了很大的损失,而我们食用菌行业又有谁参加了保险呢?天气预警即使准确无误,人们也能够及时获悉并采取措施,但是食用菌生产依然会由于灾害性天气遭受损失。这一方面是由于任何时候,食用菌基础设施都会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灾害性天气的危害性过大。菇农遇到这样的情况,只能自认倒霉,如果我们有食用菌各个方面的保险出台,这一状况肯定会有所改观。</p>
<p>还有食用菌生产中也会有一些危险工作,诸如灭菌、粉料、拌料等,一旦出事往往就是大事,没有保险,恐怕会损失严重,我曾接触一位食用菌企业员工粉料出现机械事故而导致手残的事例,该企业老板负担医疗费用达20多万人民币。还有业内人士一场大火损失几百万的报道。</p><br/>
<p>  食用菌产业保险是为食用菌生产者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食用菌保险的出现成为菇农抗击灾害损失一个利器。不过,目前食用菌保险还不尽人意,甚至还是空白。我们的菌政官员是不是在这方面多呼吁一下。业内人士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的食用菌保险形式,保证菇农种菇的安全性。【作者myb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易菇论坛】</p>

蓝漪 发表于 2010-3-31 09:59:27

<p>毛先生提出的问题总是切中要害,我国食用菌生产的模式目前仍以农户家庭式生产为主,生产设施相对薄弱,各种信息也相对闭塞,很多技术还是采用口耳相传的老方法,抵抗自然灾害性气候的能力也就无法提高。政府方面,老实说,除了一些面子工程,普通菇农若要受惠估计还需要若干时日。对于农业保险这一块,我曾咨询过保险界的人士,我国目前尚无合适的险种,所以总而言之,规避风险,提高效益,菇农还是要靠自己了。一己愚见。</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食用菌产业的“保护伞”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