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4">菇耳为全国之冠 森林生态全国第一</font></strong></p>
<p align="center">——发展才是硬道理,龙泉的菇林和谐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上带给我们的启示</p>
<p align="center"> 张寿橙</p><br/>
<p align="center"><strong>菇耳生产量长期位居全国之冠</strong></p>
<p> 1999—2008年,龙泉市香菇、木耳、段木灵芝栽培总量为14.46亿袋(灵芝已折算),年均1.46亿袋,为全国之冠。2009年3月,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龙泉市以“中国食用菌十大基地县”。龙泉市在此前之1986年至1998年,以香菇为主的菇耳生产即有一定规模,包括灵芝栽培总量达6.3亿袋,年均4800万袋。因此就栽培历史,栽培量而言,都具有中国菇耳食用菌主产区的特征。菇、耳栽培与森林生态的关系,受到各方面的严重关切。</p></div>
<p>恭喜张老师驾到,论坛蓬荜生辉!</p>
种草养菌
<p>是否可以考虑种草养菌。<br/>比如皇竹草,草产量比较高。<br/>但目前好像皇竹草种菇产量不是很好。有待各位大师深入研究。</p> <strong>张寿橙</strong>先生:<br/>1、中国香菇史学家<br/>2. 中国香菇协会名誉会长<br/>3、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香菇出口协调组顾问<br/>4、林业局高级工程师<br/>著作:<br/> 中国香菇栽培学》一书任第一副主编;<br/> 《中国香菇栽培历史与文化》由上海出版社出版;<br/> 《花菇栽培新技术》由中央农业出版社出版;<br/> 《 花菇栽培方法》由中央林业出版社出版<br/> -----<br/><br/><br/>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p>三、一个吞噬森林的魔鬼 <br/>
<p><br/><strong>1953年,</strong>古田森林中阔叶杂木林占<strong>69.4%</strong>,蓄积量达<strong>263.02万</strong>立方米,其中绝大多数是天然林。66年我步行串连经过古田境内,一路上看到的都是郁郁葱葱的阔叶林,许多树木一人多抱粗,林间溪流潺潺,鸟声婉转。到<strong>70年代后期</strong>,阔叶林蓄积量仅剩<strong>25.6万</strong>立方米了。而且绝大多数幸存在尚未通公路的偏远高山。其后我多次路过旧镇、凤埔一带,森林状态每况愈下。所有山头,全部光秃秃,没有一片阔叶林,甚至没有一根象样的阔叶树。代替它们的是参差不齐的幼龄针叶林,稀稀拉拉的果树林,以及大片茅草丛生的荒坡。当年那种满眼青翠的景象不复存在,整个山岭就象一块肮脏的杂色抹布。 <br/>
<p><br/> </p></div>
<p> 即然<strong>古田县从1953年-70年代,森林蓄积量从263万立方米锐减至25万立方米,即27年内少了90%!</strong>可以说这27年中古田的天然林已砍光了,而在这27年中古田银耳和香菇还未发明推广,把砍伐古田天然林的原因归结到食用菌生产造成,食用菌生产成了福建林业厅天然林管理失职的替罪羊!<br/> 龙泉、庆元、景宁是香菇的发源地!种菇历史可追溯到1800年前,也是目前全国菇、耳生产量最大的区域,按照福建林业厅的观点,这里早就成了沙漠了!但在全国生态环评中均名列前矛(1.5.8.),三县市分别荣膺全国生态第一市!第一县!事实证明:食用菌和森林完全可以和睦共处!<br/> 把食用菌比喻成一个吞噬森林的魔鬼 ,是林业部门在天然林管理上失职后的托词。<br/></p> <font color="#ff0000">事实证明:食用菌和森林完全可以和睦共处!</font><font color="#000000">这句话说的好!需要菌物界人士深入探讨!</font><br/> 市场不是万能的仅靠市场调节不能维持可持续发展,讲究平衡法则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势而为的菌人们觉醒的早。 <br/>“不但政绩声誉大受损,而且冲击了经济发展,直接影响了收入,使本就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可能陷进更加困难。”<br/><br/><br/>谁之怨?
<p align="center">生态环评,龙泉为中国第一市</p>
<p>正当某香菇主产地“退菇还林”时,2005年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对全国2348个县市的环境测评报告出来了,庆元、景宁、龙泉、云和这四个全国香菇最主要产区名列第1、5、8、10位。龙、庆、景三县市,庆元为全国生态第一县,景宁居第五,却是全国第一个生态民族自治县;龙泉则为全国第一生态市。龙庆景各得一个全国第一,回顾三百多年前刘基奏请朱元璋以种香菇为三县专利,所谓:朱皇亲封龙庆景,国师讨来种香菇。千百年来,这三县贫苦农民以种菇为生,原就与森林相依为命,建国后却又常受到破坏森林的指责。卫星遥感告之天下,菇耳与森林生态可和谐而双赢。</p>
<p align="center">年栽菇耳二个亿,木屑哪里来?</p>
<p>菇耳以杂木屑为原料,二亿袋耗材13.4万立方米。其实这些原料根本无需菇农上山砍树。</p>
<p>1、每年木材砍伐剩余物5.16万立方米,其中有杂木2万立方,可作菇耳原料;</p>
<p>2、从2000年开始,外省和国外调入我市木材增加,年均杂木4.4万立,而经过精细加工成玩具等之后调出成品仅0.21万方,留下的4.19万立方均为菇耳原料;</p>
<p>3、由于我市菇耳种多了杂木枝桠每50公斤价格高达20—24元,比邻县高,每年从邻省流入杂木和木屑达1—2万立方;</p>
<p>4、实际上木材加工厂之木屑无法分清杂木或杉木,大部分仍用于菇耳栽培。</p>
<p>以上几项相加已达8至9万方左右,于是即使在本地山场砍伐,为数也甚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