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菇民歌谣与香菇之源
<p>菇 声 【摘要】庆元的菇民歌谣,口头传唱和编印的山歌本《菇业备要全书》,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庆元是香菇之源,菇民歌谣是香菇之源的又一重要依据。 【关键词】《菇业备要全书》 《香菇笙歌》 香菇之源重要依据 <img hspace="3" src="http://www.mushroom.org.cn/UpLoadNews/2004971474.jpg" align="left" vspace="3" border="0"/>笔者在龙庆景三县(市)民间收集香菇文化资料,考证“香菇之源”的过程中,收编印行的《香菇诗歌选》包括了以香菇为内容的古今诗词、菇民谚语和菇神庙楹联,但主要是菇民歌谣。通过分析这些歌谣,特别是《菇业备要全书》,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香菇笙歌》是香菇之源的重要依据,进一步证实龙庆景是香菇之源。龙庆景菇民歌谣的主要内容 笔者收集的龙庆景菇民歌谣很多,长短不一,总数近100首。自2002年在龙泉发现了《菇业备要全书》以后,经过对照,各县特别是龙泉的菇民歌谣大多相同或者类似,可能来自这本书中的长篇《香菇笙歌》,它是龙庆景菇民歌谣代表作。也是本文分析研究菇民歌谣主要对象。当然本文还涉及到龙庆景其他菇民山歌、谚语和菇神庙楹联。顾名思义,《菇业备要全书》是为菇民从事菇业而准备的各种重要资料。其中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前半部分是菇民外出菇山受到各种伤害后所应采用草药民间验方。后半部分是长篇叙事菇民山歌《香菇笙歌》。结尾附上了判樯契约和书信的格式。 《菇业备要全书》中的《朽木产菇章》,叶耀廷先生又旁注“字眼古人笙歌”。《古人笙歌》是唱古人的,从田氏兄弟唱到陈法清、十四夫人和方卿,又从包公唱到唐传、杨家将。然后才是说到香菇的《出门踏樯章》。杨家将唱完唱《出门踏樯章》,中间有十二句过渡段。唱刘伯温国师奏明皇洪武钦赐龙庆景独放香菇,这就是大小菇神庙楹联“朱皇亲封龙庆景,国师讨来种香菇”的来历。菇山神位和龙庆景菇民家里香火榜中必有刘国师、吴三公之原因也在此。笔者称它为《香菇笙歌》的序歌。为了保持歌谣原貌,都保留《菇业备要全书》中分章的原来名称,山歌的总题目采用龙泉人使用的称呼:《香菇歌》或《香菇笙歌》。 接着《判樯山场章》,是唱要找什么样的山场可做菇。《请伙计帮工章》,唱请什么样的人做伙计、帮工,《出门做樯歌章》、从出门择日、问路到说话办事、上山建寮,又从做樯唱到砍花、遮衣。《菇树柴名章》分别列了二十种可以种香菇的菇树柴名及其特性和不同的技术要领,最后强调不能随便传扬漏根基。《守菇装山章》有十二条,从守山、装山、开路、摘菇、烘干到出售。《开香菇行章》唱开香菇行。最后一章《今时传古歌》,原书是没有的,或者失落了一页,其唱词句式用法相似,归类一起,是唱1924年香菇烂、菇价跌,无钱回家,菇民真苦连。《菇业备要全书》中之菇民歌谣,基本上反映了香菇生产从踏樯、判樯、做樯到砍花、遮衣、惊樯、采菇、烘干、出售的全过程。除长篇《香菇笙歌》外,其他歌谣记录整理人和世代的痕迹比较明显。龙岩村吴三公裔孙吴希明编唱的《龙岩山歌》,介绍了吴三公的身世和留存的古迹。《吴三与仙姑》歌颂了吴三公与刘香蕈的纯真爱情。黄皮村吴三公裔孙吴礼昌的《庆元菇民山歌》,唱出了庆元外出种菇的历史和菇术砍花法。“做菇砍柴在在山林,三公妙法记分明。有的剁燥不剁湿,有的树皮留几分。有的要剁大粒米,有的要剁‘龙翻边’。几样树木几样剁,几样剁法几样花。一冬砍树到春后,拜谢祖师转回程”。 菇民歌谣是“香菇之源”的又一重要依据 菇民歌谣是反映菇民从事菇业生产的亲身经历和他们美好的心声和愿望。显然不能等同于历史事实。但是,对于文盲和只有初小文化程度的菇民来说,艺术加工的成分少,它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鉴于菇业的特殊性和菇民预防菇术泄密,留存的香菇资料非常之少。叶耀廷和石印局当年还因此书泄露菇术受到“三合堂”的惩罚,勒令销毁。所以笔者调查十多年,也仅得这一本《菇业备要全书》。菇民视此书是“传世珍宝”。笔者认为这本书是“中华国宝”。母疑违言,《菇业备要全书》中的《香菇笙歌》,是“香菇之源”又一客观依据。(其中草药验方在医药学方面颇有价值。但不是本文研究的内容)《香菇笙歌》中的序歌仅十二句,开头四句就说清楚了香菇的来历:“米字加日本是香,香菇原是树上生,砍倒三年自发起,摘来焙干自生香。”接着八句说到国师刘伯温奏请朱皇降旨:“龙庆景县做香菇,赦免三县税和粮”。我们且不去考证是否真有此事,其实也无从考证。但是传说明清以来龙庆景三县确实是少交或免交了税和粮。 《出门踏樯歌》中的“樯”字,与判樯、做樯、惊樯中的“樯”字,指的是可以做香菇的树木。出门踏樯的意思就是到各地看看,寻找可种香菇的山场(地方)。可是一出门,旁人便说“处州十县有人做”,只好出县去寻找。“江山、常山都到遍,开化寿宁无山头。”“江南太平一路行,上海杭州转回乡。”以后又出省到江西各地,“还去南京临湖北,云南四川有人做”。最后到广东、福建,“请问菇邦友人言,一统都是庆元人。”(有的唱本称浙江人或龙庆景)。以上是唱山歌,不是行走路线。但有两点可肯定,东走西走都要回到龙庆景,出去做香菇的都是龙庆景人,而且是庆元人最多。这与县志记载相符。江南各省都有浙江人或龙庆景人做香菇,这也符合历史事实。因此,笔者认为:《香菇笙歌》作为龙庆景是香菇之源的客观依据,不是没有理由的,这是一。 第二,书名冠以《菇业备要全书》,而且前面特意写明“龙庆景三邑适用”。难道这不是告诉我们,它是香菇之源的客观依据吗? 第三,该书不是在外地印,而是在龙庆景,是“龙泉徐同福石印局印行”。这又是证明此书是龙庆景是香菇之源的依据。 第四,该书收编者不是外地人,恰恰又是“菇蓬福生”的龙泉人,名叫叶耀廷。这是从书的收编者角度,证实龙庆景是香菇之源。 第五,收编者叶耀廷在此书的扉页自序中说:“近闻菇邦同人客外做菇上祖传无底,迄今特照古传朽木产菇广行,同人自传,庶不致误。”编印此书动机,明显可知,是为了保存龙庆景的古传菇术。 第六,叶耀廷先生在自序中还说到:他所得的草药验方和菇民山歌,是来自“龙泉东部大赛人,四代做菇的汝诚、汝代兄弟。于甲子年在洙坑村起蓬放菇,去冬无雪,春雨太多,天不回暖,不能产菇。遂在菇蓬编录,将此书印行。这不仅说明此书内容来源,是龙泉菇民,真实可靠。进一步证实,菇民歌谣《香菇笙歌》是香菇之源的重要依据。 总之,菇民山歌和菇神庙楹联表达了龙庆景所有菇民的心声和愿望:“明君有恩封三县,三县男儿做菇郎。做菇养得儿孙大,切记祖上古人言:一拜三公传妙法,二拜刘基讨封人,三拜天神好霜雪,四拜汇地好树林,做菇只是龙庆景,且莫世上与人传。”引自(食用菌文献) </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