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历史文化遗产也是生产力 切实保护香菇文化遗产
<font face="Verdana"><p><br/> 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 研究员 樊寿康 </p>
<p><br/> 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它不仅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理论,并极大地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保护和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大大地解放了科技工作者这一最活跃的生产力。根据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引申出来,现在提出历史文化遗产也是生产力;这是因为文化遗产是先人的科学技术和劳动智慧的结晶,保护它,把它开发出来,继承弘扬了它,也能给人们以启迪、鼓舞和力量,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p>
<p><br/> 以香菇文化遗产为例,可以充分说明历史文化遗产也是生产力。我国的蕈菌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从野生到人工栽培香菇。最早文献资料是1209年,龙泉人何澹编撰的《龙泉县志》,详细记载香菇栽培方法,共有185个字。这说明龙庆景菇民创造的砍花法和惊蕈术,可能有800多年或更长的历史,吴三公是被菇民神化了的人工栽培香菇的创始人。香菇从野生到人工栽培是蕈菌文化的一场革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广泛应用,用砍花法栽培香菇,现在大多数人已不采用。但是当人造菇棒不出菇、少出菇时,有人就“拍打”、“出气”……,这就是惊蕈术的作用。这是吴三公为代表的古代菇民的伟大创造,他们敢于实践的精神和科学成果,值得继承和发扬。我们收集老法制菇的工具、建古式香菇寮、建香菇文化陈列馆,就是为了保护香菇文化这一中华农业文化的瑰宝,不至于在我们这一代失传。要看到,世界上我们独有的香菇文化,目前正濒临失传的危险。 </p>
<p><br/> 因此,中华香菇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客观的需要。但是,“申遗”最难做到的一点,就是保护香菇文化遗产。目前,引为自豪的是我们庆元保护和维修了菇神庙——西洋殿。但是我们身边还有许多香菇文化遗产散失在外,甚至被破坏,有待我们去抢救保护,去发掘、整理。这次在筹建龙岩香菇文化陈列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200年前吴氏宗祠的匾额“祖功宗德”和案桌,收集来香菇寮中使用过的山歌歌本、篾箩和吊式、台式、落地式三种型号的夹篾灯等等,对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了解香菇文化,是富有教育意义的。我们暂且不去分析200年前是否有人能象我们现在这样理解吴三公发明香菇术的功劳和为民造福的美德,但是在“不忘祖先”这一点上是肯定的。我们眼前的一切都是靠先人的劳动和智慧作为基础,不断前进和发展的。所以对于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定要保护、要抢救,不然就很容易被破坏掉。虽然象文革那样的破坏不会发生了,但是在建设生活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碰到旧的东西,我们看不惯,误认为没有用,就随意丢弃了它。现在我们提出来,想一想它可能还有用,要向有关部门有关人报告请示一下,这样被破坏的东西就会减少。举个例子,就象 </p>
<p> <br/> 道士所使用的东西,好多人就认为是迷信,烧掉它。“同志,不要急于烧掉,要拿过来看一看,分析研究一下。”英国科学巨匠李约瑟就是从中国道藏的研究中,完成了世界巨著《中国科技史》。我就是因为找到西洋殿的道藏,才肯定西洋殿祀奉的是菇神吴三公,不然凭《庆元县志》记载的判府庙“神姓吴”,能肯定是菇神庙吗? </p>
<p><br/> 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要大力宣传普及《文物保护法》,人人树立保护文物的法律意识,个个按文物保护法办事。文化部门和乡政府、村委会要好好地宣传普及《文物保护法》,带头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要检查清理一下自己管辖范围内到底有那些香菇文化历史遗产,认真收集登记历史文物,并订出具体的管理制度和开发利用的设想,一起上报县有关部门。当然,县里还必须建立相应的机构(如香菇文化研究会),有专人管理这件事。 </p>
<p><br/> 当前,香菇文化历史遗产的保护,因为传统砍花法制菇、菇民山歌、扁担功、菇民戏等面临失传的危险,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引起重视,抓紧进行抢救性发掘开发。 </p>
<p><br/> 总之,县领导很重视这次香菇文化庙会和香菇文化研讨会,这必将推动我县香菇文化的普及、提高和发展,推动香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我愿和全县人民一道积极努力,为保护、弘扬香菇文化,为中华香菇文化“申遗”作出贡献。 <br/></p>
<p><br/> 2003年4月18日 于龙岩 <br/> <br/></font></p> 这个难度很大,其实作为学术研究者来讲,香菇文化申遗就是其学术事业的一部分。而对于政府部门领导来讲,这只是可以拿来利用利用,有利于搞成政绩的一部分。<br/> 我曾经是政界的,我们县曾经搞了“挖掘壮族文化,打造柔情壮乡”之类的活动,还出土了些壮族文物,还搞了山歌、服饰等,还办了壮族的节日等等。 但其主要目的只有一个----拉动旅游增长。 呵呵,这些东西因为我以前的工作及身份原因,我全程参与过,所以比较清楚。 借用一种说法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财政出钱,官员升迁。 <br/> 都是形式主义 必要的形式还是需要的,过份了就是形式主义了。<br/>满清时最怕天花,清朝宫里就供“痘神”,但也保不住贝勒格格的夭折,所谓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br/>供菇神,当成文化现象可以,但过深了,就成迷信,就和妈祖信仰一样了,一定慎重。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蘑菇事业</i>在2009-5-8 3:55:50的发言:</b><br/>必要的形式还是需要的,过份了就是形式主义了。<br/>满清时最怕天花,清朝宫里就供“痘神”,但也保不住贝勒格格的夭折,所谓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br/>供菇神,当成文化现象可以,但过深了,就成迷信,就和妈祖信仰一样了,一定慎重。 </div>
<p>把什么都打上文化的标签,有时候显得很虚伪。有时候始作甬者不过是在文化的幌子下干其他的勾当。</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