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jiao 发表于 2014-9-25 10:51:13

李玉:未来10-30年我国有望从食用菌大国发展为食用菌强国



  2014年9月14日至17日,以“研判大势、预见未来”为主题的2014中国食用菌产业年会在武汉科技会展中心隆重召开,在15日下午的“主题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李玉教授作《未来三十年的中国食用菌产业》精彩演讲。
  据李玉教授介绍,食用菌产业一直以来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12年我国食用菌产值达到2827.99万吨,2000年到2012年食用菌产业毛利润不断增长,年度增长率超过19%,虽然年度总产值一直直线上升,但纵贯形势,食用菌产业年度的发展并不太均衡,产量和产值存在矛盾。在目前的发展大环境下,水资源十分紧张,食用菌产业是一个十分好的选择,而且“不与人争地,不与地争粮,不与粮争肥”的本质特征表现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潜力和真正的朝阳产业的属性。针对《未来三十年的中国食用菌产业》这个主题,李玉教授从十七个方面提出了预测:
  一是人工驯化的栽培种质资源将大幅度上升。我国现有食用菌大概有967种,占世界总数的 50%,目前药用菌大概是540种,占世界的70%。常见的菌类作物大概是240种左右,商业化栽培的种类大约是60种。未来三十年人工驯化的栽培种质资源能提高到100-150种。
  二是以食用菌为主题的保育区不断增加,目前我国食用菌类的保育区还不到十个,未来30年食用菌保育区有望超过30个。
  三是现有主栽品种核心种质遗传背景将更加清晰,可供培育品种更加丰富。目前我国自有高产、优质食用菌品种少,菌种混杂、退化污染问题严重,优良性状的丢失和遗传背景的均一化,菌种单一、来源不清、性状特征不明显,功能基因不明确、缺少DNA指纹图谱,育种工作盲目、遗传背景不清晰。未来食用菌的发展趋势上,遗传背景将逐渐明确,种质资源的原始资料、特征描述资料和评价资料齐全,菌株来源、生物学特性、拮抗试验和同工酶试验分析信息等全面,分子标记技术在遗传多样性上的应用增加(IRAP、SCAR、REMAP、SSR TRAP、RAPD、AFLP、RFLP、SRAP、PAPD),供育种选择的品种更丰富、种质高效利用,解决育种工作的盲目性和菌种混乱现象,构建食用菌品种DNA指纹图谱。分子辅助育种出现、功能基因组挖掘。分子标记育种、分子设计育种将进入实用阶段,功能基因组发掘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基因功能的发现、基因组的表达及时空调控及蛋白质组等),差减杂交技术、cdna芯片、高通量测序和蛋白质双向电泳术等用于全面系统地解析基因的功能,完善的体系构建成为分子育种的重要途径,规模化的分子育种成为育种的发展方向,知识产权与分子育种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四是栽培中的食用菌生理学研究将大推进。李玉教授提出要研究从环境条件对食用菌生长速度及产量的影响,发展为环境条件对食用菌胞外多糖、胞内凝集素、麦角醇等活性物质及抗氧化酶活性等的影响研究。
  五是栽培方法上方式增多,全机械化栽培模式不断增加。按照机械化程度可分为手工操作、小型机械化生产、中型机械化生产、大型机械化生产规模化栽培。
六是以秸秆为基质的比例明显增大。20世纪50年代首次用木屑栽培食用菌成功,发展到棉籽壳、玉米芯、玉米秸秆、甘蔗渣、大豆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均可用于栽培食用菌,以秸秆种植蘑菇的种类有双孢菇、草菇、姬松茸、鸡腿菇、木耳、白灵菇、木耳、白灵菇等,实现木腐菌草腐化。
  七是菇材用林形成规模,其他基质添加剂生产水平提高。李玉教授指出要明确菇材用林树种,采伐周期和面积,并明确和规范基质的添加成分。
  八是全过程可监控指标体系清晰,执行严格。利用“统一、简化、协调、优化“的标准化原则,对食用菌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实行可监控指标体系,条形码技术已全面执行,从产地-投入品-菌种-栽培过程-产品-收购-加工-包装-贮存-运输-营销等方面严格形成全过程可监控指标体系,为食用菌产业的标准化保驾护航,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九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轻简化的国产机械形成规模、材质改善。传统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模式特点是土洋结合、半机械化生产、半自动化控制、资金投入少,劳动力大;而以欧美草腐菌为生产模式特点是投入高,产量高,质量稳定,品种专一,以双孢菇、棕色蘑菇等草腐性菌为主;以日韩木腐菌为主导生产模式特点是自动化生产,效率高,投资大,以生产白色金针菇、杏鲍菇为主。李玉教授指出,未来三十年,我国将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借鉴其农业发展手段和发展理念,研发符合我国国情的轻简化机械设备、国产机械、材质、流程使用比例将增加。
  十是工厂化管理体系层次提升。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研究单位大都着手招收培养食用菌学科的研究生,在老一辈学者焕发学术青春的同时,新一代食用菌研究骨干也在迅速成长起来。2007我国需要食药用菌方面专业人才达到2500万人,并且在未来10年内具有更广泛的社会需求。目前,吉林农业大学率先完成了多层次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农业各业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的食用菌研究机构已近100个,这些食用菌的研究者,都将在新时期做出重要贡献。在未来,既懂生产又懂管理的精英队伍将会增加,管理体系与国际接轨,会优于国际。产业内部分工细化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对工厂化管理人才需求迫切,建立技术支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条龙产业发展链条,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培养越来越多的管理人才。
  十一是现代化商业物流体系形成,产品质量提高。食用菌的物联网时代向我们走来,创新并完善食用菌新兴产业市场运营的体制机制,创建以DIY体验式参与为特色的Mushroom mall食用菌商业运营新模式,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食用菌拍卖交易新模式,以培育食用菌龙头企业发展的重点,推动有条件的食用菌龙头企业挂牌上市。
  十二是从初加工到以食用菌为基础材料的深加工产品甚至药品涌现。采用新型科技成果和工业化装备来武装龙头企业,提高食用菌产品精深加工环节技术和工艺,加长产业链条,不断提高食用菌产品加工转化率。针对食用菌产品的精深加工和多层增值环节发展薄弱的状况,全方位、多层次加大招商引擎力度,借外商的技术与资本优势,加快壮大食用菌初深加工产品。
  十三是一家一户小农食用菌作坊减少,集约生产公司+农户 mushroom mall涌现。在市场化进程中,中国食用菌栽培模式将在保持一定的包容性的基础上,逐渐向规范化、适度规模化的农户联合经营以及组织化方向发展,受食用菌产业劳动力密集型特点和近几年劳动力成本上升新趋势影响,全自动或半自动中小型机械化生产必将成为手工劳动的替代选择,使食用菌产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推动农民组织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指数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具有鲜活元素的朝阳产业。栽培模式多元共存并渐趋规范,生产单元由单个农户小规模向企业为主体的工厂化、规模化、机械化发展。
  十四是食用菌文化内涵更加丰富。随着食用菌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书籍、刊物逐渐增多,更便于人们了解认识食用菌;食用菌相关的科普作品数量、质量均有所提高;食用菌文化内涵更为丰富;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的飞速发展也无形之中加快了食用菌文化的传播。例如菌类博物馆明显增多,主题更加鲜明;藏品增加由单纯展示功能向兼有研究功能过渡,以蘑菇为主题的藏品与工艺品有所提升并逐步普及。
  十五是公众对食用菌的认知水平大幅提高。食用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含人体所需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被誉为21世纪的保健食品。联合国粮农组织倡导最科学的“一荤一素一菇”饮食营养搭配,食用菌将在国家食物安全体系中承担重任。在2009年4月8日,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全国新增500亿kg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这意味着,秸秆的产量还将增加600亿kg,即秸秆总量将达到7600亿kg,这些秸秆中,除了满足生活燃料(大约40%),发展养殖(大约30%)外,剩余的30%约合2280亿kg左右用于食用菌生产,按照50%的生物转化率计算,即可生产食用菌1140亿kg,能够在国家食物安全体系发挥重要的作用。
  十六是对食用菌产业支持将更加明确清晰。国家给予配套的“惠菌”政策支持,推进食用菌机械化、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发展,食用菌生产机械购置补贴增加,重大项目支持增加,加大对食用菌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支持,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资金作用,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设立食用菌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提供融资支持,制定并完善适应食用菌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出口退税政策。
  十七是我国将从食用菌大国发展为强国。从区域发展态势看,在资源禀赋和市场潜力的驱动下,国外发达国家食用菌产业发展呈稳定下滑状态。西欧到东欧,并逐步向中国、越南、印度等亚洲国家发展转移。鉴于食用菌作为粮食的替代品,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过程中的特殊作用,食用菌产业正向赞比亚、纳米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埃及、马拉维等非洲国家转移。
  从食用菌产量的区域分布看,我国食用菌年产占世界总产量的75%以上,食用菌产品出口126个国家和地区,食用菌出口量约占亚洲出口总量的80%,占全球贸易量的40%。中国已成为世界食用菌生产的第一大国。李玉教授预言,未来10-30年,我国有望从食用菌大国发展为食用菌强国。
  据悉:2014中国食用菌产业年会由中国菌物学会、华中农业大学、易菇网共同主办,湖北省食用菌协会、北京易菇会展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此次会议历时四天,6个院士专家主题报告,15个专题报告,7场座谈会、推介会、讲座、论坛和圆桌会议,来自包括香港、台湾等27个省市和4个国家的800多名参会代表(注册代表500多名)参加会议。同期举行的2014中国食用菌博览会吸引了130多家企业参展,2000多个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进行展示,进场观众达1万多人。此次展会的举行旨在全面分析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剖析产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预判未来若干年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趋势与走向,交流展示食用菌各个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和新品种,加强食用菌产业产学研的紧密联合,促进食用菌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全面推进我国食用菌产业现代化凝聚智慧和力量,大会的胜利召开,也被与会专家、学者称赞为“一次里程碑式的食用菌行业盛会”。

qdsc 发表于 2014-10-9 14:13:4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玉:未来10-30年我国有望从食用菌大国发展为食用菌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