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希望更多年轻学者投身于黏菌领域的研究工作
8月13日,在“第八届国际黏菌系统学及生态学会议”召开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李玉教授作客易菇网会客厅,就我国黏菌学研究进展、对黏菌研究和发展方向的建议及对此会议的召开情况等方面接受易菇网的专访。
国际黏菌系统学及生态学会议创建于1993年,每隔三年举办一次,以学术研讨为主,至今已经举办了八届,在国际黏菌学领域具有较大影响,每届均吸引了众多国际一流学者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本届会议是第一次光顾亚洲,来到中国,来到长春,并由吉林农业大学牵头承办。
在国际黏菌学研究进展方面,李玉院士对易菇网介绍到:黏菌学在生物学科中属小众学科,伴随分子生物学的兴起及现代科学的研究,黏菌从真菌种类中分离出来,但仍然属于菌物,属于菌物学家的研究范围。黏菌在各国的研究领域范围小但是影响力很大,国际黏菌系统学及生态学会议于1993年在英国切斯特召开第一届之后,这是第一次到中国,这对中国黏菌研究的学者来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盛事。从现阶段的研究状况来看,目前中国研究人员队伍最庞大,投入的资金也是最多的,今年会有3-4名研究黏菌的学者能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资助,前几年每个评选周期都会有1-2名黏菌学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并且在资源发掘上,《中国真菌志》编研过程中已出至将近50卷,其中有2卷是关于黏菌,这些都可以看出我国在黏菌学研究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李玉院士对黏菌研究和发展方向给大家建议:起初的黏菌研究处于资源发掘过程,进而在生态学的研究上,就像这次会议主题是黏菌的系统学与生态学,这牵扯当下黏菌研究的热点话题。由于黏菌具有双重特征,在营养阶段像动物一样,可以爬行,可以摄食,在繁殖阶段像植物一样,静止不动,它还具有重要的生物学特征其不具有细胞壁,即非细胞生物的多核生物体,且在遗传中它的多核进行同步有丝分裂。由于它的这些特性,将黏菌学的研究应用到现代仿生学计算机科学,交通学是很适合的,甚至黏菌有可能在解决交通拥挤问题给人类重要启发。现在黏菌已经不只是生物学工作者研究对象了,也是计算机科学、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特别是最近机器人科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他也呼吁,希望更多年轻的学者投身于黏菌领域的研究工作,黏菌领域具有巨大的研究空间,只要可以沉下心来,在这个领域内艰苦研究会有不错的成果。
在原生动物的菌类,一直在争论黏菌到底是归为动物还是归为植物,公众都走入误区,当下比较热门的话题——“太岁”,有很多不负责任的专家学者说“太岁”是黏菌复合体,李玉院士澄清到:黏菌并没有复合体,“太岁”不属于黏菌的范畴。李玉院士希望公众更多关心、研究黏菌,使黏菌为公众服务,为国家服务。
作为第八届黏菌分类学及生态学国际会议主席,李玉院士对此次大会给予很高的评价,他对易菇网谈到:这次大会让全世界黏菌学者的目光转向中国,这也是各国学者对中国学者做出的贡献给予最大的肯定,本届会议入选40余篇学术论文或摘要,Paul?Kirk、Indira Kalyanasundaram等著名学者到会交流各国研究成果,并且美国著名学者Harold W. Keller 教授发来贺信,并发表14页重要论文,是对近50年黏菌研究系统的总结,这是对黏菌研究重要的贡献。这次大会共有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名黏菌学专家和嘉宾共计160人参加了会议,与前几次会议状况相当,这次会议的召开使各国学者重新认识中国,重新认识中国黏菌研究学者,特别是对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菌菜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各国代表都抱着羡慕惊讶的态度,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国际上是最大的黏菌研究中心,除在黏菌研究工作,在大型真菌研究也有不错的成绩,同时与产业紧密结合,这些都让参会代表赞不绝口。
粘菌,可能是生物学的另一个平行宇宙,需要科学家们潜心研究,找到虫洞入口。对我们这些人来说,可能连对牛弹琴都算不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