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欢迎光临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首页English한글역日本语手机版论坛设为首页收藏
良工机械

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96|回复: 0

[原创]双孢菇栽培中的主要病害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发表于 2011-4-3 09:51:31 |显示全部楼层
双孢菇浸染性病害及其防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白色石膏霉 又称白皮病。(一)症状表现。主要危害双孢菇的菌丝,播种后菌床受到白色石膏霉的浸染,发病初期在培养料面上出现白色绒毛状菌丝体,形成圆形菌落,之后变成石膏粉状物,最后变成桃红色粉状颗粒。在发病处双孢菇的菌丝不能生长,并产生酸臭味。培养料发酵不良,含水量过高,呈碱性,或菇棚温度偏高时,均有利于白色石膏霉繁殖。(二)防治措施:培养料进行二次发酵,65℃可杀死病原;局部发病时可用1份醋酸对7份水混合后进行喷洒,或用2%的甲醛溶液进行喷洒。严重发病时,每100平方米菌床用50%的多菌灵1000倍液10公斤进行喷洒。
二、褐色石膏霉 又称黄丝葚病。(一)症状表现。发病初期培养料面上出现浓密的白色菌丝体,之后逐渐变为褐色粉末,形成菌核。褐色石膏霉抑制双孢菇的菌丝生长,推迟出菇时间。(二)防治措施。正确掌握发酵料的腐熟程度,避免培养料发酵过度;发酵料中水分要适宜;保持菇房干净卫生;适当降低温度,增加通风量。发病后停止喷水,在菌床上喷多菇丰500倍液。病情消失后开始喷水,促其出菇。
 三、小菌核 又称菌核病。(一)症状表现。小菌核先在培养料中长出白色菌丝,呈羽毛状,而后在培养料表面形成大量形似油菜子的小菌核。培养料被浸染后,双孢菇的菌丝不能生长,子实体也难以形成。(二)防治措施。培养料进行二次发酵。发病时可用1%的甲醛溶液或1%的石灰水进行喷洒。
 四、可变粉孢霉 又称棉絮状霉。(一)症状表现。发病初期在覆土层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后逐渐变成一团团棉絮状的白色菌丝团,严重时菌丝团覆盖整个覆土面。经过一段时间,双孢菇的菌丝萎缩,继而变成粉状,呈灰白色,后期变为橘红色粉状物。被污染的菌床,双孢菇的菌丝不能生长,也不会形成子实体原基。 (二)防治措施。培养料要进行后发酵;覆土要严格消毒;菌床用甲基托布津600倍液进行喷洒。
 五、盘菌 又称地碗。(一)症状表现。盘菌为碗状或盘状子实体,泡质,黄色或橘黄色。可与双孢菇竞争养分,并抑制双孢菇生长。(二)防治措施:选用新鲜培养料,加大接种量,适当降低温度。当培养料面出现盘菌时要及时挖除,洒上石灰粉,让其干燥后再喷水出菇。
六、湿泡病 又称疣孢霉病、褐腐病、水泡病、白腐病。(一)症状表现。主要为出菇期病害。该病在子实体不同发育阶段表现症状不同。菇蕾形成期被浸染,在未看到正常菇出现时,已有病菇形成,菇农称菇庖。幼菇生长后被浸染,出现畸形菇,菌盖、菌柄膨大,变形变质,菌柄等处生长绒毛状菌丝,进而变成褐色,有褐色汁液流出,腐烂并散发出恶臭气味。双孢菇生长中后期被浸染,可在双孢菇的盖上长出瘤状物。该病主要在高温高湿、通气不良的环境下发生。(二)防治措施。做好环境和覆土消毒;发酵料温度升至70℃,维持1-2 天,可杀死病原。一旦发生病害,立即停止喷水,加大通风量,温度降到15℃以下,摘除病菇,扒去覆土,撒上石灰,再覆上消过毒的新土,然后在菇房及周围喷洒 0.2%的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以后每7-8天喷药一次,连续喷3-4次。
 七、干泡病 又称干腐病、褐腐病。(一)症状表现。双孢菇受到浸染后,不能形成正常的菌盖和菌柄,变成不规则状菌块组织,白色,质地较干,后期干缩,没有汁液,不散发臭味。(二)防治措施。参照湿泡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易菇商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