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首页English한글역日本语手机版论坛设为首页收藏
良工机械

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86|回复: 1

[转帖]胥彬抗癌药物的研究发展历程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1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4-26 19:50:33 |显示全部楼层

抗癌药物在国内外古籍中虽早有记载,但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一般认为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1],美国耶鲁大学发现氮芥能治疗恶性淋巴瘤,增强了用药物治疗肿瘤的信心,逐步展开了抗癌药的实验模型和筛选方法来寻找新药的研究。50年代从合成化合物及植物、动物、微生物产物等方面进行大量筛选,找到了有抗癌活性的物质达数十种,60年代已累集了丰富的资料,研发出20多种有效的抗癌药物,对7~8种恶性肿瘤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出现了癌细胞动力学、抗肿瘤药物药理学、肿瘤化学治疗学等新的分支学科。以后抗癌药物不断发展,在肿瘤的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抗癌药物的研究历程尚未有系统的论述,笔者从自身经历及接触的一些研究工作进行简要回顾,不可能做到全面,只选择性地整理史料,供作参考。

  1  我国抗癌药物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诞生以前,我国抗癌药物的研究处于空白。解放后百废待兴,科研人才奇缺,对防治疾病的药物研究主要侧重于传染病和流行病,抗癌药物无人问津。1955年全国提出向科学进军,抗癌药的问题也开始引起国内医药学界的注意。1955年底在我国举办的一次国际性抗生素学术会议上[2],有人建议要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承担抗癌抗生素类的药物研究任务,那时笔者刚从前苏联留学归国不久,在药物所接受了此任务。1956年全国制定12年科学研究远景规划,抗癌药物研究被正式纳入国家科研规划之中,许多医药院校及科研机构相继参加到此项工作之中。

  20世纪50年代末期是我国大跃进开始的年代,那时倡导解放思想,科学研究搞群众运动,抗癌药物的研究迅速升温。人们积极进行抗癌中草药的调查,广泛收集单方、验方、复方及传统的中草药,群众性的抗癌药物筛选活动蓬蓬勃勃,发现了不少苗子药。1966~1976年期间在全国逐渐掀起研究六类抗癌药物的热潮,即对喜树、斑蝥、三尖杉、农吉利、秋水仙及三棱莪术(亦称六匹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此时期的工作可算是我国抗癌药的早期研究阶段,经过十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不少知识和经验,为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全国改革开放形势的推动下,国际交往增加,不少人有机会到国外去访问考察,进行合作研究,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了解到国际上的最新动向,学者们逐步认识到我国抗癌药的研究需追赶国际上的先进水平,从国外引进新的肿瘤实验模型、研究方法和一些新的思路。把国外成熟的经验和产品迅速地移植到国内,仿制了多种抗癌药,满足临床使用的需求。70年代抗癌药物的创新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例如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发了十多种抗癌新药(见表1)。

  表1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在20世纪60~70年代研发的抗癌新药(略)

  回顾这段时期的工作,研制的新药在原创性方面尚嫌不足。创新性较强的药物如抗癌锑,临床疗效不够突出,未能大范围推广。有几种药的疗效较好,如羟基喜树碱、高三尖杉酯碱、消瘤芥等,国内做了大量工作,显示了我国学者的自力更生和坚持性的精神。此时期是我国抗癌药物发展的提高阶段,医药研究体制渐趋正规,学术气氛变浓。20世纪70年代以后,抗癌药物研究在我国全面发展,药化、药理等基础研究、临床应用评价、化学治疗、综合治疗和生产技术革新及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新学科、新药品、新理论不断出现,国外生产的抗癌药在国内绝大部分都能生产,与国外的合作大量增加,我国的成就引起国际的广泛关注。抗癌药物药理和化疗学术会议有计划地举行(见表2),笔者担任多届该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在组织和参加会议的学术交流中,深感从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我国肿瘤药理和临床化疗的学科建设发展迅速,专业队伍明显壮大,化疗学习班多次举办,全国的学术水平显著提高,推广了许多新知识和新经验。

  表2  全国肿瘤药理和化疗学术会议*(略)

  注:*会议包括抗癌药物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及生产推广等内容,进行综述、论文报告、组织协作及会务活动。

  现在回顾抗癌药物的研究历程,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明确前进方向,展望未来,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十分必要。目前,组合化学、高通量筛选、基因工程新技术、蛋白组学、药物基因组学等新学科迅速发展,新知识、新药品不断涌现,我们正面临着抗癌药研究思路和创新药物的新挑战和机遇,发挥基础、临床和生产专家群体的集体智慧,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  几项研究工作的回顾

  2.1  更生霉素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国外学者报道放线菌素C、J等有抗癌活性,后因毒性大未能推广。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从中国桂林土壤中分离出新的放线菌株1779号即Streptomyces melanochromogenes No.1779,产生的活性成分经药理筛选发现有抗癌作用[3],深入研究后推荐到临床试用,证明对人绒癌和恶性淋巴瘤的疗效颇佳。此放线菌素当时命名为放线菌素K,投产时定名为更生霉素。经过纯化及化学结构测定,证明其中主要成分K2的化学结构与美国同时期报道的放线菌素D相同,当时我国与美国的交往中断,药物研究资料无法交流。后来我国的产品进一步纯化,将更生霉素亦命名为放线菌素D。

  笔者对更生霉素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4],此药能明显抑制RNA的合成,使癌细胞核仁产生分离现象,以定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证明,它能抑制从 rDNA转录为rRNA,提供了新的实验资料。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对更生霉素的化学结构和活性之间关系作了大量研究,合成了许多新衍生物,进行系统筛选,拓宽了药物的种类,有利于临床应用和选择。关于更生霉素的研究当时的报章杂志报道甚多,颇引起轰动,誉为自力更生的范例。科学院等上级单位授予奖励。 胥彬等曾多次到国际学术会议报告介绍此药, 提高了我国抗癌药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 

  2.2  氮芥衍生物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对氮芥类抗癌化合物曾研究过100多种,药理筛选实验显示有抗癌活性的约有20种[5],推荐临床试用的有3P、AT-16、AT-222、AT290、AT-346、AT-581、AT-1258等;进入生产的有3P(甲氧芳芥)、AT-581(抗瘤新芥)和AT-1258(消瘤芥或硝卡芥)。当时研究这类药物有一种指导思想,认为国外需合成1000多种化合物才能找到一种有效药,工作量太大,如果从有效基团出发优化原来结构,能明显提高筛选命中率,也就是“我也有”的新药设计思路。这样能节省人力物力,缩短药研周期。实践证明这样的研究思路有一定成效。其中甲氧芳芥迅速正式生产成为治疗白血病及淋巴瘤新药,并在1977年收载入《中国药典》,消瘤芥生产后迅速获得推广,多年来成为我国的常用抗癌药物。它们均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内其他单位研究的氮芥类新药亦获得类似结果。从原创性角度分析,此类新药有一定的创新性,但还不够突出,新的氮芥类药很少能跳出原来的作用机制,尤其是作用靶点上缺乏专一性,尽管氮芥类抗癌新药近年来仍有进展,意图从中找到崭新的新药实属不易。现在坚持此种做法的学者已不多,不再是发展新抗癌药的主要方向。当然也不能绝对排除今后仍会出现新的有特色的氮芥类药物的可能性。

  2.3  锑类抗癌化合物  笔者在筛选合成化合物时,曾试验了不少针对治疗血吸虫病用的锑类化合物,发现数种有抗癌活性,其中以抗癌锑(Sb-71)的作用较强[6],经过药理、毒性、药代等研究后推荐临床使用,发现对纤维肉瘤、胃癌等的疗效较好,后来投入生产。药理资料显示,此药能阻止癌细胞的核分裂,对癌细胞微量金属锌有明显抑制作用,有关论文在国际会议介绍和发表后,引起人们重视。可惜深入的工作由于文化革命形势的动荡而中断,第二代的产品未再开发。国外后来研究类似金属铂类化合物时取得明显成效,出现了顺铂、卡铂等。锑类抗癌物质近年来又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厦门大学胡盛志等[7]在国际上发表论文,提出Sb-71的化学结构有特点,创新性强,研究此类药物的抗癌思路远远超前于国外的设计。

  3  天然抗肿瘤药物的研究[8]

  我国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和临床医学的宝贵经验,天然药物作为一门学科,在不断吸收多学科的成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得以丰富和发展。自从50年代以来,我国的医药专家根据各民族运用天然抗癌药物的经验,从民族医药中研究开发了不少疗效确切且无不良反应的天然抗癌药物,为癌症的防治作出了贡献。80年代以来我国研制的各类天然抗肿瘤药物显著增多,并应用于临床医疗。在合成的化学类抗癌药物中许多化合物亦都是以天然抗癌活性成分为先导的,包括计算机模拟和仿生设计也常常以天然抗癌活性成分为基础。人们对中医药抗癌寄予很高的希望, 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们与研究所内外医药专家合作,曾筛选了数百种植物成分的抗癌活性。研究较仔细的植物药及中药约有10多种,简述如下。

  3.1  喜树碱类  20世纪60年代国外报道从中国喜树皮中分离的喜树碱有抗癌活性,引起我们的重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先后研究了喜树不同部位的多种成分,包括树枝、皮、叶、果实中的组分和化合物,发现喜树碱、羟基喜树碱、11-甲氧基喜树碱等10多种生物碱,并进行化学全合成、新剂型混悬剂及解毒药等方面的研究。其中,比较成功的是10-羟基喜树碱[9](HCPT),发表了20多篇系统的研究论文,国内外十分重视。临床上也证明对头颈部肿瘤、肝癌、胃癌、膀胱癌等有效,生产厂家从一家增加到七八家,成为我国的常用抗癌药[10],发挥了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国际上近年来研发的依林特肯(Irinotecan,CPT-11)和拓扑特肯(Topotecan,TPT)从结构上归类都是HCPT的同型物,是当前国际抗癌药的研究热点,为治疗肠癌、卵巢癌及肺癌的有效药物。我国的HCPT正面临国内外产品的竞争,此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需推陈出新,研究其系列制剂及更好的产品,为肿瘤病人服务。

  3.2  三尖杉酯碱、高三尖杉酯碱  20世纪60年代国外曾报道三尖杉树中含有抗癌活性成分,并分离出三尖杉酯碱(HRT)和高三尖杉酯碱(HHRT),但未进行系统的药理和临床研究,长期以来未开发成药物。1971年[11]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单位从三尖杉属植物中分离筛选出HRT、HHRT等成分,广州、福建、北京等地都开展了三尖杉植物成分的研究,在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列为六匹马之一。1977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其他单位在福州一同举行鉴定会正式通过此药,将HRT和HHRT研究开发成抗癌药物,许多临床医院参加了此项研究工作,证明对急性白血病及淋巴瘤的疗效较好,多家单位都因此项研究获得了科学奖励,此是我国许多单位大协作的成绩,我们在国内外也发表了一些论文[12]。但对HHRT,美国进行了长期的临床试验,近年来才获得批准。

  3.3  紫杉醇  1971年美国化学家 Wani  和  Wall 从太平洋紫杉 ( Pacific yew ) 树皮中分离提取出 Taxol  ( Paclitaxel  )  紫杉醇, 研究其化学结构, 筛选时具有抗癌活性。但此物难以溶解,进一步临床研究不易进行。1978年研究了新的可溶性剂型。 1979 年 Horwitz  等报告Taxol  的作用机制独特, 很吸引人。1983 年开始临床试验研究,90年代初才完成了临床试用, 获得 FDA  批准, 对乳腺癌、卵巢癌等的疗效较好。紫杉在中国植物学志中的学名为红豆杉, 中国科学院、医学科学院等单位在20世纪70~80年代在云南、四川、东北等地亦发现红豆杉,并从中提取到紫杉醇及类似物,经过药理、药代、毒性等研究, 证明此药确具抗肿瘤作用, 经临床验证后紫杉醇已正式生产,市场上有多种产品,该药能与细胞微管蛋白结合,促进微管聚合,抑制其解聚,使细胞有丝分裂受到阻断,从而抑制肿瘤生长[13~16]。

  3.4  灵芝子实体提取物(灵芝精粉)和灵芝孢子粉  灵芝是中医药学宝库中的珍品,古往今来流传着许多神话般的美丽传说,将灵芝奉为“仙草”。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亦论述灵芝的药效作用,被其后的历代医药学家尊为经典,沿用至今。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将灵芝药理作用总结,并提出了“道家栽培灵芝法”的观点,为后人研究开发灵芝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我国成功地实现大规模人工栽培灵芝子实体,随后又研究了灵芝深发酵技术;70年代,我国药学者开始进行灵芝化学结构和药理研究,尤其在“91全国灵芝研究专题讨论会”和“94国际灵芝专题研讨会”之后,灵芝制剂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出现了迅速的发展。获得国药准字号的“双灵固本散”就是灵芝制剂中的一个代表,代表着经验医学到实验医学的进步。

  北京医科大学林志彬[17],报道灵芝提取物(主要成分是多糖、三萜类)能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促进免疫细胞因子的产生,增强淋巴细胞的DNA多聚酶α活性等,达到预防肿瘤发生和抑瘤细胞生长的效果。实验结果还指出灵芝及其有效成分无直接细胞毒作用,但可通过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力而间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因此发挥抗肿瘤作用。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丁健[18]报道,用MTT法、SRB法研究双灵固本散,体外对小鼠白血病p388细胞和10种不同类型人肿瘤细胞株有生长抑制作用,并利用裸小鼠移植瘤模型研究双灵固本散在人体内对人肺腺癌LAX-83和人胃腺癌SGC-7901的作用。体外实验显示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明显,体内实验显示对人肺腺癌移植瘤的生长抑制率为49.47%,对人胃腺癌移植瘤的抑制率为43.09%。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圣忠[19]报道《双灵固本散对放射治疗中的增敏和抗放射损伤疗效观察》;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姜永健[20]报道《肝癌介入治疗联合双灵固本散的疗效观察》;上海绿谷生物医药研究所黄士超[21]报道《双灵固本散对肿瘤放化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免疫功能损伤的防护作用》等论文,均证实双灵固本散在临床应用中有广泛作用和一定的功效。

  3.5  沙尔威辛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绿谷生物医药研究所合作研发的沙尔威辛(salvicine,SAL)是从药用植物红根草中提取分离的单体,再经修饰优化而得到的全新结构的二萜醌类抗癌物质。抗肿瘤机制主要是特异性地抑制拓扑异构酶Ⅱ(TopisomeraseⅡ),体外实验表明,SAL对包括肺癌、肝癌、胃癌、结肠癌、卵巢癌、宫颈癌等人实体癌细胞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活性明显高于同是植物来源的阳性对照药长春新碱(VCR)和鬼臼乙叉甙(VP-16),目前正在临床试用中。

  3.6  斑蝥提取物斑蝥素和去甲斑蝥素  斑蝥为芫青科昆虫,我国大部地区寄生南方大斑蝥虫和黄黑小斑蝥虫,是我国首先发现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药物,其抗癌主要有效成分为斑蝥素。实验证明,斑蝥素能抑制HeLa细胞和人食道癌、贲门癌、胃癌、乳腺癌、纤维肉瘤、肝癌、肺癌等细胞的生长,斑蝥素的抗肿瘤机制[22]主要是抑制肿瘤细胞的核酸代谢和蛋白质合成。去甲斑蝥素为斑蝥素的衍生物,其特点是明显减轻对泌尿系统的刺激作用,并增强抗癌效果。主要用于治疗肝癌、食道癌和胃癌。斑蝥素和去甲斑蝥素的临床应用显示它们具有一定的抑制肿瘤作用和能增加白细胞的功效。

  3.7  其他抗癌物质  石蒜科植物中含有抗癌活性物质早已引起学者们的兴趣,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分离了石蒜碱,并制成石蒜碱内铵盐(lycobetaine,LBT),药理实验证明对动物肿瘤有明显疗效[23],临床试用中亦证实对妇科肿瘤有效,但此物质无专利保护,加之有局部刺激性等缺点,未在临床上推广,药理机制研究中表明LBT有不少特点。笔者除对LBT以外,还对氧代赖氨酸(oxalysine,OXL)[24]、α-双炔失碳酯、(α-anodrin ANO)[25]等的药理也做了许多研究,对一些抗癌药的作用靶点提出了新的设想[26],学术上有价值,但作为新药需要有专利保护才行。近年来番荔枝科植物引起人们重视,认为是21世纪的抗癌明星。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协作[27],系统研究了100多种成分,发现GC-51的抗癌作用有特点,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系统地研发工作仍在继续之中。

  4  几点体会

  从以上抗癌物质的研究中,结合国内外新药研究的趋势,体会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无专利保护的抗癌产品,在市场竞争中难以立足。回顾以往成功与失败的事例中,展望未来,有几点经验的值得总结:(1)抗癌新药研究开始立项时,一定要慎重选准研究的对象,考虑其原创性和知识产权。在药源、药效、药代及毒性方面要尽早明确其开发前景,判断正确,将会事半功倍,反之,将面临风险,走向淘汰或失败。(2)发现苗子药后,一定要考虑实际需要和市场前景,迅速将其开发成新药,获得临床肯定后大力推广,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使抗癌新药研究有稳定的经济支持,并开发系列产品,以走向良性循环。(3)出现失败是研究新药不可避免的规律,如何正确对待与处理十分重要。必须深思熟虑,总结经验教训,坚持克服困难,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或另辟佳径。从新理论和新用途等方面寻找新的突破口。要使研究课题或研究项目适应周围环境的需求,包括国内外大环境,与其紧密结合,适应客观的要求,谋求多方面支持,把握有利时机,把研究方向和目标推向更高层次,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潘启超,胥彬.肿瘤药理学与化学治疗学. 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9.

  2  中国科学院.1955年抗生素学术会议(北京),1955,70-74.

  3  胥彬,吴德政,刘明章,等.抗生素23-21和1779对小白鼠艾氏腹水瘤的作用. 实验生物学报,1957,5(4):525-534.

  4  王祖武,舒荣生,胥彬.放线菌素K和石蒜内铵盐诱导肿瘤细胞核仁的分离.中国药理学报,1982,3(1):48-51.

  5  Hsu B,Kao YS,Tsai JS,et al. Pharmacolgical studies of several new antitumour agents. Scientia Sinica,1964,13(5):789-800.

  6  Hsu B,Chou Chin-hsu,Chen Jui-ting,et al. Studies on antitumor action of antimony-Complexones.Acta Unio Intern Contra Cancrum,1964,20:245-251.

  7  Sheng Zhi Hu,Yi Min Fu,Bin Xu,et al. Studies on the Antitumor antimony(Ⅲ) Triaminocarboxylic Complexontes.Crystal Structures of NH4[Sb(Hdtpa).4 1/2H20(dtpa=Diethylene-Triaminepenta acetic acid)-Main Group Metal Chemistry,  1997,20(3):169-180.

  8  Hsu B.Pharmacology of some natural products of china. Trends in Pharmac Sciences,1981,271-272.

  9  胥彬,杨金龙. 抗肿瘤药物羟基喜树碱. 医药工业,1985,16(12):22-27.

  10  胥彬,刘健,张振德. 羟基喜树碱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 中国肿瘤临床,2000,27(增刊):3-13.

  11  陈瑞婷,花泽,胥彬. 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的药理研究. 科学通报,1980,18:859-861.

  12  Hsu B. The influence of several anticancer agents on cell proliferation,differentiation and the cell cycle of murine erythroleukemia cells.American J of Chinese Medicine,1982,9(4):268-276.

  13  方起程,韩锐. 抗肿瘤新药紫杉醇的研究和开发. 中国肿瘤,1997,6:22-23.

  14  韩锐,何小庆. Taxol的抗肿瘤作用药理及药物动力学研究. 中国新药,1996,5(4):248.

  15  王彦,黄荣丽. 国产紫杉醇对晚期卵巢癌患者腹腔化疗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现代妇产科进展,1996,5(4):309.

  15  管丽莉,翁洁. 国产紫杉醇加顺铂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临床肿瘤,2004(csco年会专刊):177.

  17  林志彬. 灵芝现代研究.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36-38.

  18  丁健,陈陵际,韩家娴,等. 灵芝精粉和孢子粉混合物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实验研究. 癌症,2002,21(12):1341-1344.

  19  任武生,王圣忠. 双灵固本散对放疗的增敏和抗放射损伤疗效观察. 中华医药杂志,2004,4(1):22-24.

  20  任武生,姜永健. 肝癌介入治疗联合双灵固本散的疗效观察. 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8(16):2212-2214.

  21  黄士超,任武生. 双灵固本散对肿瘤放疗、化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免疫功能损伤的防护作用. 实用癌症,2004,19(4):388-391.

  22  郭建芬,李广云,去甲斑蝥素在体外对白血病细胞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94,15(3):227-230.

  23  Hsu B,Xing-wang Wang. Lycobectaine acetate. Drugs of the Future,1997,22(2):123-139.

  24  Xing-wang Wang,Hsu B. L-4-Oxalysine:its antitumor activities and mechanisms of action. Drugs of the Future,1996,21(7):727-731.

  25  Hsu B,Xing-wang Wang. α-Anodrin . Drugs of the Futre,1997,22(10):1073-1078.

  26  Xing-wang Wang,Hsu B. Several new targets of antitumor agents. Acta Pharmacol Sinica,1997,18(4):289-292.

  27  李朝明,穆青,胥彬,等. 景洪哥纳香中一个新的抗癌活性成分. 云南植物研究,1998,20(1):102-104.

  (编辑:罗  彬)

  作者单位: 200031 上海,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4-26 20:15:34 |显示全部楼层
 3.4  灵芝子实体提取物(灵芝精粉)和灵芝孢子粉  灵芝是中医药学宝库中的珍品,古往今来流传着许多神话般的美丽传说,将灵芝奉为“仙草”。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亦论述灵芝的药效作用,被其后的历代医药学家尊为经典,沿用至今。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将灵芝药理作用总结,并提出了“道家栽培灵芝法”的观点,为后人研究开发灵芝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我国成功地实现大规模人工栽培灵芝子实体,随后又研究了灵芝深发酵技术;70年代,我国药学者开始进行灵芝化学结构和药理研究,尤其在“91全国灵芝研究专题讨论会”和“94国际灵芝专题研讨会”之后,灵芝制剂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出现了迅速的发展。获得国药准字号的“双灵固本散”就是灵芝制剂中的一个代表,代表着经验医学到实验医学的进步。

  北京医科大学林志彬[17],报道灵芝提取物(主要成分是多糖、三萜类)能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促进免疫细胞因子的产生,增强淋巴细胞的DNA多聚酶α活性等,达到预防肿瘤发生和抑瘤细胞生长的效果。实验结果还指出灵芝及其有效成分无直接细胞毒作用,但可通过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力而间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因此发挥抗肿瘤作用。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丁健[18]报道,用MTT法、SRB法研究双灵固本散,体外对小鼠白血病p388细胞和10种不同类型人肿瘤细胞株有生长抑制作用,并利用裸小鼠移植瘤模型研究双灵固本散在人体内对人肺腺癌LAX-83和人胃腺癌SGC-7901的作用。体外实验显示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明显,体内实验显示对人肺腺癌移植瘤的生长抑制率为49.47%,对人胃腺癌移植瘤的抑制率为43.09%。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圣忠[19]报道《双灵固本散对放射治疗中的增敏和抗放射损伤疗效观察》;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姜永健[20]报道《肝癌介入治疗联合双灵固本散的疗效观察》;上海绿谷生物医药研究所黄士超[21]报道《双灵固本散对肿瘤放化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免疫功能损伤的防护作用》等论文,均证实双灵固本散在临床应用中有广泛作用和一定的功效。

这个"双灵固本散”是彻彻底底的假药!!!!恕我孤陋寡闻,就目前看,国内尚没有用大型药用真菌制作的完成III期临床的国药准字号药品。什么孢子油,什么多糖产品,什么粉碎孢子粉这些产品批号都是健字号。所以,目前的药用菌产品更多是炒作而已!那些拿别人手软,吃别人嘴短的专家所谓的研究报告,实乃垃圾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易菇商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