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首页English한글역日本语手机版论坛设为首页收藏
良工机械

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064|回复: 27

我想知道这个菇能否人工繁殖很久了....(希望技术人员回答一下)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549

积分

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08-7-6 22:27:26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久以前就问过版主的,当时说我问题太笼统不能回答.我那时候也找不到图片......
     我现在发上来给大家看看...在当地(广州).我们叫荔枝菇.又名夏至菇.原因就是多数生长在荔枝树下和一般夏至前后才有的野生菇类....在我们这里..一斤菇一般买到60-130元一斤.且供不应求.....原因是这菇很鲜的...味道很好.滚汤.下花生油盐就可以.味道比鸡汤还要清甜.汤是牛奶色的...清蒸吃法.只要加上生油,盐蒜头,姜就可以不同其他的菇类....

      其实我想问的问题就是..这种菇能不能人工繁殖..如果可以的话..我相信赚第一桶金是非常容易的..... 

由于我的相机效果不太好..所以只有这样的效果...

 


这是洗干净后.全部开的菇

这个是刚刚冒出来的..这种菇卖得最贵

这是开了一半的

全开的横面

全开的正面

这是今天买的全照


这是清蒸的吃法

这是汤的做法.由于我妈在调料的时候放了酱油.所以看不出汤的奶白色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8-7-7 10:37:29 |显示全部楼层

很象是鸡枞菌,与白蚁共生。种植难度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8-7-7 14:46:31 |显示全部楼层
 

一.学名及其分类地位

鸡?菌属真菌,在分类学上属担子菌亚门Bsaid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s,同担子菌亚纲Holobasidiomycetidae,口蘑目Tricholomatales,鹅膏科Amanitaceae,鸡?菌属Termitomyces 。有的中文文献中列为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可能有误。

    鸡?菌属,也称蚁巢菌属,拉丁学名是Termitomyces  Heim,这个属是Heim在1942针对与白蚁(Termite)共生的伞菌而提出的。Heim在1977年的专著“Termite  et Champigons”中描述了28种,并把它们分为2个亚属:真鸡?菌亚属Subgen . Eutermiitomyces,和早熟鸡?菌亚属Subgen . Praetermiotomyces。真鸡?菌亚属分为6个亚组和1类:条痕组(Sect . Striatus)、乳头组(Sect Mammifomis)、钝顶组(Sect . Schimpieri)、粗柄组(Sect . Robustus )、盾形组(Sect . Clypeatus)、绵毛组(Sect . Lanatus)和靛青色鸡?类(albu分钟osus)。

    对于鸡?菌的分类研究,最早从Berkley,M .Y.(1847)开始,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当中曾有许多国内外学者研究过,如Heim,R .(1942,1977);Singer , R .(1949,1975);Pelger ,D .N .(1972);大谷吉雄(1979);裘维蕃(1951);Cheo , C. C .(1942,1945,1948);邓叔群(1963);刘波(1964);魏景超(1949);戴芳澜(1979);余永年(1980);臧穆(1981,1986);应建渐(1982);张正富等(1986);何绍昌等(1985);等等。其中臧穆(1981)建立了一个新属:Sinotermitomyces华鸡?菌属,特征是柄中空,有菌环存在,与Termitomyces不相同,新属中共建立了5个新种。

80年代以前,文献记述了我国鸡?菌属有3种,即鸡?菌Termitomyces albuminosus  (Berk .) Heim,粗柄鸡?菌Termitomyces robustus (Beeli .) Heim 和小果鸡?菌Termitomyces  microcarpus  (Berk . : Br.) Heim 。80年代以后,我国许多学者对该属的种类进行了深入研究,共报道了16个种,其中有10种是国内新记录种,另有3个是新种。其检索表如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8-7-7 14:46:46 |显示全部楼层
 

Termitomyces属16个种的检索表

1 菌盖小型,宽<3厘米,中同央有明显尖突 …………… ………….……2

1 菌盖大型,宽>3厘米,中央尖明显或不明显………… ….………….… 5

  2 菌盖污白色毛淡黄色,无光泽……………..……………….……………3

  2 菌盖深色,有光泽………………………… .…………….……………..4

3 菌肉厚,柄粗0.5~2厘米,菌褶淡红色………………….T.  microcarpus

3 菌肉极薄,柄粗0.2~0.3厘米,菌褶与盖同色……….…..T.  tylerianus

  4 菌盖黑褐色,有光泽,发亮……………………………..T.  badius

  4 菌盖灰褐色,边缘有条纹…………………………….T.    medius

5 菌盖白色、近白色、灰白色或淡黄色…………………………………..6

5 菌盖褐色、深褐色…………………………………….………………9

  6 菌柄明显膨大…………………………...……………………….....7

  6 菌柄柱状,稍膨大……………………………………………………8

7 菌盖10~20厘米,柄长10~20厘米,球形,无菌环……………..T.  globulus

7 菌盖7~10厘米,柄长5~8厘米,纺锤形,有菌环…….……………T.  heim

  8 盖灰白、浅褐色,柄柱状,孢子7~8.5×4~5.2微米…….…T. cylindrieus

  8 盖灰白色,柄近圆柱状,孢7.8~9.1× 4.6 ~ 5.2微米...….T.  eurrhisus

9 菌盖金黄色至褐色,最大直径>25厘米………………..T.  aurantiacus

9 菌盖深褐色,直径3~20厘米,很少>25厘米………………………..……10

  10 柄粗壮,膨大………………………………………………………11

  10 柄不粗壮……………..…………………………………………..14

11盖中央尖突明显………………………………..…………………....12 

11盖片央尖突不明显……………………..……………………….…...13

  12 柄粗0.7~2.4厘米,孢子7~9×5~6微米…..…………...T.  albuminosus  

  12 盖煤褐色,柄粗3~5厘米,孢子7.8~9.1×4.6~5.6微米....T.macrocarpus

13 盖片央钝尖,柄粗1~3.5厘米,孢子6~8×4~5微米..……..T.  fulginosus

13 盖片央乳头状,柄纺锤形形,粗2~8.5厘米…………...…T.  robustus

  14 盖平展或微凹,尖突渐尖或乳头状,褶缘锯齿状…....T.  striatus    

  14菌盖中央尖突矛状,褶缘光滑……………………………….….15      

15 柄上具有白色绒毛小鳞片,实心……………… ………...T. albicepes      

15 柄光滑,实心或空心,孢子4.8~7×3.2~4微米 ………..….T.  clypeatu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8-7-7 14:47:03 |显示全部楼层
 

二.经济价值及栽培历史和发展前景

鸡?菌,是一类风味极美,肥嫩多肉,极为珍贵的美味食用蕈菌食用菌,闻名全球。广布于我国南方和西南各省。可惜因产量不多而不能应市。为了适应国内外的市场需要,对这类野生食用菌的驯化和栽培的研究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巨大兴趣和关注。100多年来,人们已对鸡?的驯化工作进行了许多摸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其商业化的栽培技术至今尚末成功。为了唤起更多的食用菌工作者和热心于菌物栽培的爱好者共同来攻克这些难题,现将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加以整理,汇集成册,仅供大家参考。

我国人民采食鸡?菌的历史十分悠久。鸡?菌子实体肥大丰满,肉质细嫩,洁白无暇,炒食、清蒸、串汤作菜,清香四溢,鲜甜可口,油炸更为香脆爽口,回味无穷。古今中外广赞为名贵的厨珍。在我国西南各民族中,是最为名贵的食用菌,其名声远远高于松茸、羊肚菌和虫草,是一类家喻户晓、儒幼皆知的美食。

鸡?菌又称蚁剿伞、蚁剿菌。俗称鸡?、鸡宗、鸡棕、伞把菇、鸡肉丝菇、三大菇、鸡肉菌、鸡菌、蚁?、鸡宗菌、豆鸡菇、鸡脚蘑菇、鸡?蕈。古称鸡?、鸡?。最早记述鸡?菌的文字见于《庄子》;在明朝潘之恒的《光菌谱》中首先记述了鸡?菌的风味。特别是明清的大量著作中对其生长、季节、形态、生态、加工、风味和各民族人民的食俗均作了详细的记载,如:李时珍《本草纲目》、谢肇渐《滇略?产略》、张泓《滇南新语》、赵翼《路南食鸡?》、陈子重《滇黔记游》和《南园漫录》、扬升庵《沐五华送鸡?》。《叔庵外集》称鸡?,“鸟飞而敛足,菌似之,故名”。郎瑛的《七修类稿》称“作鸡宗,以其同鸡烹食,至美之故”。《本草纲目》记载有:“益胃、清神、治痔”之功效。

关于鸡?的习性和分布古人有过许多描述。明嘉靖五年,即1526年,《南园漫录》:“鸡?,菌类也。唯永昌所产为美,且多……。永昌以东至永平县界尤多……。此物唯六月大雷雨后斯出山中,或在松下,或在林间,不一定也。出一日采者,朵小而嫩,五、六日即烂矣。采得,洗去土,量以盐煮烘干,少有烟即不堪食。采后过夜,则香味俱尽,所以为珍。鸡以形言,?飞而敛之貌”。明谢肇浙《滇略·产略》:“?者,鸟飞而缩其足之象;鸡?,取其形”。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鸡?出云南,生沙地间,高脚伞头”。鸡?国内在江苏、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省等都有分布,唯云南的鸡?产量大、分布广、品质佳。故陈子重《滇黔记游》中说:“鸡?黔中亦产,但不如滇之蒙自者佳”。

中国食用各种野生菌和栽培菌类有悠久的历史,在《礼记》内就有我国人民把某些菌类当作珍贵食品的记载,到了后魏(公元386~534年)贾思勰《齐民要术》对于食菌的方法就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关于鸡?的食用,据清朝初年来云南作官的田蒙斋考证,鸡菌的名称始用于《庄子》,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了文字记载,真正名声大振还是从明代开始。明潘之恒《广菌谱》(公元1500年)首先谈到了鸡?的风味。明代的《南园漫录》、《本草纲目》、《滇略·产略》、《滇南新语》、杨升庵文集《沐五华送鸡?》,清代的《路南食鸡?》等书文,则详尽地记载了鸡?名称的由来,以及对云南鸡?的生态习性、分布、加工技术、烹饪方法、鸡?风味的描述。谢肇浙在《滇略?产略》中谈到滇西的鸡?时说:鸡?“出土一日即宜采,过五日即腐,采后过一日,即香味俱尽,所以为珍。土人盐而脯之,熬液为油,以代酱豉”。张泓在《滇南新语》中写道:“蕈中有鸡?,大者如棒盒,厚逾口蘑,色黑、鲜妙无比。蒙自县多产之。土人渍以盐,蒸存可耐久,作卤浮腻,别贮为?油,或连卤蒸杆为?酱,当事群珍之,家常乾之,以佐馔。”清乾隆年间的文史学家赵翼在《路南食鸡?》一文中惊讶地说:“老饕惊叹得末有,异哉此鸡是何族?无骨乃有皮,无血乃有肉。鲜于锦雉膏,腴于锦雀腹,只有婴儿肤比嫩,转觉妇子乳犹俗。”明代杨慎把鸡?比作仙境中的琼枝玉叶,以示其味之佳美,其品之珍贵。叔庵外集:“鸟飞敛足,菌似之故名鸡?”七修类集:“以其同鸡、烹食至美之故,称鸡宗”。福建通志,物产志,卷一:“鸡栖菇出土中,以味如鸡,以大覆小,如鸡伏子”。

鸡?体丰肥,肉质细嫩、洁白如瑕,炒食、清蒸、串汤作菜清香四溢、鲜甜可口;油炸更为香脆爽口、回味无穷,故为古今中外颇为赞美的珍贵食用菌。鸡?无论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都很丰富,不愧为难得的厅珍异品。据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鸡?有“益味、清神、治痔”的作用。鸡?分布广泛,生长季节长,产量大,只要认真采购,精心加工,是极有竞争能力的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

鸡?之美只有尝过鸡?的人才能体会,鸡?的味道为什么这样美呢?它有些什么成份呢?据分析,一百克鲜鸡?子实体含92.61克的水和7.30克的干物质。在这些干物质中含36.94%的粗蛋白,21%的纯蛋白,3.40%的粗脂肪,13.91%的粗纤维,38.42%可溶性非含氮质物,4.57%的可溶性糖,9.59%的水解糖,7.17%的灰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8-7-7 14:47:20 |显示全部楼层
 

表1   鸡?和鸡肉的营养成分

成分、种类

水分克

蛋白质

 

 

 

 

 

 

 

 

灰         分

碳水

化合物

维  生   素

 

 

总量克

钙毫克

磷毫克

铁毫克

可溶性糖

维生素B1毫克

维生素B2毫克

维生素C

总量

 

毫克

还原型毫克

脱氢型毫克

鸡?

92.61

2.73

1.55

0.24

1.03

0.53

10.01

70.23

6.44

2.86

6.34

5.41

2.52

2.89

鸡肉

74

23.3

1.2

1.1

11

190

1.5

0.03

 

0.09

 

 

 

注:鸡?菌的分析数据由福建三明真菌站提供,鸡肉的数据由中国科学院营养卫生所提供,引自黄年来(1978)。

在灰分中,二氧化钙占20.28%(即1454.08毫克)、钙占1.215%(87.21毫克),磷占4.629%(331.9毫克)、铁占1.89%(135.5毫克)、锰占0.078%(5.6毫克)。此外在100克鲜菇中还含有5.41毫克的维生素C。

另有分析报道,鸡?菌子实体100克干物质中,含蛋白质28.8克,碳水化合物42.7克,灰分5.6克,热值为286kcal(千卡路里),还含有钙Ca 23毫克,五氧化二磷P2O5750毫克,核黄素1.20毫克,尼克酸64.2毫克。鲜品中维生素C含量为5.14毫克/100g。菌丝体液体发酵后干物质中含蛋白质49.2%,脂肪0.5%,碳水化合物10.8%,灰分3.9%,Ca36.8毫克/100g,P2O5105毫克/100克。并含有18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31.76%,8种人体必须氨基酸为15.15%,约占氨基酸总量的一半。

表2  鸡?菌和鸡肉的氨基酸

 

 

 

亮氨酸

异亮氨酸

苯丙氨酸

甲硫氨酸

缬氨酸

酪氨酸

脯氨酸

精氨酸

组氨酸

赖氨酸

丙氨酸

苏氨酸

丝氨酸

谷氨酸

门冬氨酸

半胱氨酸

丁氨酸

未鉴定氨基酸

1

2

鸡?

+

+

+

+

+

+

+

+

+

+

+

+

+

+

+

-

+

-

+

鸡肉

+

+

+

+

+

+

+

+

+

+

+

+

+

+

+

-

+

0

0

注:+表示有;~ 表示遗迹;0表示缺。引自黄年来(1978)。

人们对鸡?菌的研究已有150年之久,一百多年来,人们对其生态,与白蚁的关系、分布、季节等作了大量研究。都想通过某种途径进行人工纯培养获得商业化生产技术,但都没有取得成功。人们认为鸡?菌是无法人工栽培的。我国广大学者的积极投入,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努力。首先经人工分离获得了孢子、小白球、组织产生的菌丝体,弄清了其生活史,并进行了液体发酵的研究和开发。其子实体的培养和完全的商业化栽培技术还没有取得成功。

由于鸡?菌味道十分独特鲜美,很适合各国人民食用,并可加工成各种工业化食品,因此开发鸡?菌将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天然子实体鲜菇一般价格为10~20元/千克。若人工栽培能取得50~80%的生物学效率,栽培一袋(1千克干料)可获得500g以上鲜品,产值达5~10元,高于其他所有食用菌。若能取得成功的商业化栽培技术,并能大面积推广,鸡?菌将占领国内外广阔的鲜菇市场和加工品市场,为农村致富增添一条新路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8-7-7 14:47:52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一. 种类、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一)鸡?菌属(蚁巢菌属)

鸡?菌属(蚁巢菌属):Termitomyces  Heim  Arch.Mus.Nat. Hist. Nat. VI,18:147,1942; Rajapa  Sing. Lloydia   8:142,1945。担子果具光柄菇或小菇至金钱菌习性,肉质。菌盖小型至大型,常有明显较尖的脐突,有放射状条纹,有或无菌幕残片,表面干或胶粘。菌褶离生。菌柄中生,实心,菌柄基部有延伸的长假根。菌肉白色。单型菌丝系统,无锁状联合。孢子印粉红色。孢子椭圆形、圆柱形,光滑,无色,非淀粉质。有囊状体,多而大。生于白蚁巢上或其附近地上。全球共有32种,中国有16种。模式种:Schuzeria  striata  Beel. [= Termitomyces  striatus  (Beel.)Heim]。

发育类型:据Heim氏为半被果型。

习性:单朵散生,有时三五成群,罕数十朵至数百朵成窝。生于林缘,林区路傍,采伐基地(特别砍伐后第二年)、果园、防洪堤、荒坡、墓地等腐殖地上,黄和红砂壤土特别多,基部之根状物(菌柄之延长部分)必与白蚁巢相连,其长度取决于白蚁巢在土中的深浅。

分布:中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印度支那(缅甸、泰国)、非洲、及南太平洋地区。

1.鸡?菌

Termitomyces albuminosus (Berk.) Heim. Termites et  Champ . p.100. 1977;

——Agaricus (Lepiota ) albuminosus Berk. Lond. Journ. Bot.   6: 482. 1847;

——Collybia albuminosa  (Berk.) Petich, Ann.Roy. Gard . Peradeniya  5:268.1912;

——Volvaria eurhiza (Berk)  Petch, Ann. Roy . Bot. Gard  Peradeniya  3:226. 1906

——Rajapa  eurhiza (Berk)  Sing .   Lloydia .8:143,1945

    形态:担子果中、大型。菌盖3~23.5厘米,圆锥形、钟形、平展,顶部明显脐突呈斗笠形,灰褐色、黑褐色、浅土黄色,脐突部色深,放射状撕裂,边缘反卷。菌肉白色,厚。菌褶白色、乳白色,老后黄色,密,离生、弯生,褶缘不平滑。菌柄圆柱形,3~15′0.7~2.4厘米,白色或同盖色,基部膨大,下有褐色至黑色的细长假根40厘米,实心。孢子椭圆形,7.5~8.5′4.5~5.5微米,光滑,奶油色、粉红色,非淀粉质。有侧生囊状体和褶缘囊状体。

    生境:夏季于阔叶林中,下有白蚁巢,单生、群生。

    分布: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江西、湖北、重庆、湖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经济意义:食用菌。鲜美。

    异名:蚁巢伞菌,三大菇,伞把菇,鸡肉丝菇,鸡菌。

    关于这一种的学名,Pegler和Rayner(1969)研究了Agaricus albu分钟osus Berk的模式标本后发现其孢子壁厚、拟糊精质、有芽孔、顶平截,据此,成立了新组合Macrolepiota albu分钟osua (Berk) Pegler (1972)。因而,T. Albu分钟osus (Berk) Heim 这一学名不宜再继续使用(杨祝良等,1990)。但国内文献多用此学名,需要慎重鉴定。

2.白柄鸡?菌

Termitomyces  albiceps  He   真菌学报4(2):106.1985

    形态:菌盖7~18厘米,钝圆锥形、凸镜形、平展脐凸形,宽而钝的乳突,乳突光滑、褐色,其余部分淡棕黄色,放射状条纹,边缘具不规则小疱瘤、撕裂。菌肉白色,厚,具香味。菌褶白色,离生,褶缘平滑。菌柄圆柱形,6~16′1~3厘米,白色,基部膨大,假根18~27厘米,实心。孢子卵圆形,6~8.8′4.3~5.7微米,光滑,无色,非淀粉质。囊状体梨形,22~38′16~27微米。

    生境:夏季于阔叶林中、田野地上,下有白蚁巢,单生。

    分布:贵州。

经济意义:食用菌。其味鲜美香浓。

异名:白柄鸡?菌、鸡?菌、伞把菇、白蚁菇。

3.金黄鸡?菌、黄鸡?

Termitomyces  aurantiacus  Heim    in Termites et Champignous,  p.56.1977;

    形态:担子果大型。菌盖5~25厘米,圆锥形、钟形、斗笠形、平展,中部明显脐突,土黄色,脐突色深,边缘波状或撕裂。菌肉白色、污白色,厚。菌褶白色,稀,离生。菌柄圆柱形,5~20′1.5~3.5厘米,白色,基部膨大,下有假根,纤维质,实心。孢子椭圆形、卵圆形,5.6~7.5′3.8~5微米,光滑,无色,非淀粉质。侧生囊状体近纺锤形。

    生境:夏季于阔叶林中,下有白蚁巢,群生。

    分布:四川、西藏、云南。

经济意义:食用菌。子实体大型,肉厚,味好。

4.黑火把鸡?菌

Termitomyces badius Otieno,N.C.,Sydowia,Ann.Mycol.22(1~4):160—165, 1968;

形态:担子果中等偏小。菌盖5~15厘米,菌盖边缘黑褐色,中央大部分为黑色,光滑、不粘,脐突较尖。菌盖干后,如漆一般黑色发亮。菌肉白色,厚。菌褶白色。菌柄圆柱形,浅灰色,基部膨大,下有假根,假根褐色,纤维质,实心。

    生境:夏季于阔叶林中,下有白蚁巢,单生、群生。

    分布:四川、西藏、云南。

    经济:意义:食用菌。

分布:四川、云南、贵州。

5.红盾鸡?菌

Termitomyces  clypeatus  Heim Bull.Jard. Bot. Etat. Brux.  21:205—222.1951.

——Schulzeria goosensiae  Beeli, Bull.Soc.Roy.Bot.Belge.60:75,1927.

    形态:菌盖5~6厘米,平展脐凸形,中央有一明显刺状脐突,灰黑色,脐突黑色,干,短绒毛,边缘上翘,不规则瓣裂。菌肉白色,薄。菌褶白色,26—28片/厘米,离生,褶缘微锯齿状。菌柄纺锤形,4.5~5′0.5~0.7厘米,白色,上有绒毛,基部膨大1.5~1.7毫米,下有假根白色,纤维质,实心。孢子卵圆形,5~7′3.2~4微米,光滑,无色,非淀粉质。担子棒状,16~21′5.8~6.4微米,无色。侧生囊状体棒形,25.6~28.8′9.6~12.8微米,无色。菌褶菌髓平行至不规则两侧型。菌盖外皮层菌丝平伏未分化,无锁状联合。

    生境:夏季于阔叶林中,下有白蚁巢,群生。

    分布:广东、贵州、云南、四川。

    经济意义:食用菌。

6.柱状鸡?菌

Termitomyces  clyindricus  He   真菌学报4(2):103—108.1985

    形态:菌盖6.5~12厘米,圆锥形、平展脐凸形,有明显脐突,灰褐色、灰白色,边缘不整齐,后龟裂,突起色深黑褐色。菌肉白色,厚。菌褶白色、微粉红色,密,弯生、近离生,褶缘波状。菌柄圆柱形,3.5~11′1~1.5厘米,白色,有小鳞片同盖色,基部膨大,下有假根12~17厘米,纤维质,实心。孢子卵圆形,7~8.5′4~5.2微米,光滑,无色,非淀粉质。囊状体棒状,25~40′7~13微米,无色。

    生境:夏季于阔叶林中,下有白蚁巢,单生。

    分布:贵州。

    经济意义:食用菌。肉厚,味好。

7.真根鸡?菌

Termitomyces eurrhizus (Berk.) Heim Arch. Mus. Nat. Hist. Nay. VI, 18: 140.1942

    形态:菌盖11~18厘米,平展脐凸形,中央有明显脐突,灰褐色、灰黑色,脐突色深,光滑,中央到边缘有辐射状皱纹。菌肉白色、微带红色,厚。菌褶白色、微带红色,12~20片/厘米,离生,褶缘锯齿状。菌柄纺锤形,7~16′1.1~1.5厘米,白色,上有绒毛,基部膨大1.1~1.5厘米,下有假根20~78厘米,脆骨质,实心。孢子椭圆形,6.5~8′4~5.6mm,光滑,淡粉红色,非淀粉质。担子棒状,20~25′7~9mm,无色,2孢。菌褶菌髓平行。菌盖外皮层菌丝竖立,近栅状排列,浅黄褐色。无锁状联合。

    生境:夏季于阔叶林中,下有白蚁巢,单生、群生。

    分布:江苏、福建、广东、台湾、四川、贵州、云南。

    经济意义:食用菌、药用菌。肉质细嫩,鲜美可口。

8.亮盖鸡?菌

Termitomyces  fulginosus  Heim Les Agaricus  Termitophiles, p.147.1957.

    形态:菌盖4~22厘米,中央有钝尖,近顶处幼时微粗糙,后变光滑,老熟后有辐射状裂纹呈菊花状白色花斑,淡茶色,土褐色,稍有光泽,少撕裂。菌肉白色,厚。菌褶白色、象牙白色,离生,褶缘平滑。菌柄狭长纺锤形,8~20′1~3.5厘米,基部膨大3.0~3.5厘米,下有假根,实心。孢子卵圆形、杏仁形,6~8′4~5微米,光滑,淡粉红色,非淀粉质。侧生囊状体长棒状,16~25′6~10微米,无色。菌褶菌髓双叉分枝。

    生境:夏季于针、阔叶林中,下有白蚁巢,群生。

    分布::四川、云南。

    经济意义:食用菌。子实体大型 。

9.球形鸡?菌

Termitomyces    globulus  Heim

形态:菌盖直径10~20厘米,初圆锥形、钟形,展开后呈伞形,具有脐突,白色、微黄色,圆盘状内卷,干燥后浅黄色,有时具有辐射状龟裂。菌肉白色,肉质稍厚,具有清香味。菌褶初生时白色,老后浅黄色、浅红色,凹生或离生。菌柄地上部分白色,10~20厘米′3~5厘米,中生,圆锥形,内实,纤维质,上附膜片,易消失;地下具有变形的长假根,其长度依蚁巢在地下的位置而异,直径3~7厘米,表面浅黑色、黑色。担孢子卵圆形或广椭圆形,无色,光滑,内有颗粒状内含物,6.0~9.0′3.5~4.8微米。囊状体短棒状或袋状、梨形、葫芦形、或呈稍弯曲的圆柱形,22~42′15~20微米。电镜扫描显示担孢子表面多有一道横向凹陷。

本种与Termitomyces  macrocarpus  Zhang  et  Ruan的主要区别是子实体白色,电镜扫描显示担孢子表面多有一道横向凹陷。

    生境:林中地上,土栖白蚁(Odonotemes)的巢体上,海拔1870米。

    分布:云南。

10.海姆鸡?菌、白蚁谷堆鸡?菌

Termitomyces    heimi  Natarajan. Mycologia . 71:853—855,1979.

    形态:担子果中型。菌盖7—12厘米,表面平滑,中部凸起,顶端圆钝,边缘稍内卷、撕裂,中央灰色、淡褐灰色至近边缘为白色,湿时稍粘。菌肉白色,厚。菌褶幼时白色、淡粉红色,离生,褶缘有锯齿。菌柄圆柱形,8~15′1~2.5厘米,环上白色,下部淡灰白色,菌环处膨大而呈纺锤形,下有细长假根,实心,后渐变松软至中空。菌环厚、宿存,白色。担子棒状,20.8~34.0′5.6~8.0微米,有4(2)小梗。孢子椭圆形,7.0—8.5′4.2—6.5微米,无色,光滑,非淀粉质。侧生囊状体稀少,宽棒状或梨形,有时囊体,30—50′18—25微米,透明,壁稍加厚,褶缘囊状体未见。

    生境:夏季于阔叶林中,下有白蚁巢,单生。

    分布:云南。

    经济意义:食用菌。子实体味美。

11.大果鸡?菌

Termitomyces  macricapus Zhang et  RuanAct. Myc.  Sin. 5(1): 10.1986.

    形态:担子果大型。菌盖10微米25厘米,平展脐凸形,有明显脐突,色深褐色、煤褐色,脐突部黑褐色,近光滑。菌肉白色,厚。菌褶白色,密,离生,褶缘平滑。菌柄圆柱形,8~20′1~3.5厘米,白色,下部黑色,基部膨大,下有假根,实心。孢子椭圆形,7~9.3′4.2~5.4微米,有尖,光滑,非淀粉质。

    生境:夏季于阔叶林中,下有白蚁巢,单生。

    分布:云南。

    经济意义:食用菌。子实体大型,肉厚,味美。

12.中型鸡?菌、中型蚁巢伞

Termitomyces  medius  Heim  et   Gr. Rev. Sci.Par.88:8.1950

    形态:菌盖1~2.8厘米,锥形、凸镜形,有尖脐突,中部灰褐色,光滑无附属物或具微绒毛,边缘有条纹。菌肉白色、白带黄色,薄,无味道,酸香气味。菌褶白色,略弯生至近离生,密,不等长,褶缘平滑至波状。菌柄圆柱形,3~9′0.13~0.25厘米,微灰白色,基部略粗,有假根,具白绒毛,表皮脆骨质,空心。孢子椭圆形,6~8′4~5微米,光滑,无色,非淀粉质。担子棒状,16~24′5~7微米,无色,2~4孢。侧生囊状体棒状,25~35′7~13微米,无色。褶缘囊状体近棱形,顶端具小尖突,25~35′7~9微米,无色。菌褶菌髓近平行,无色,非淀粉质。菌盖外皮层菌丝平伏,无锁状联合。

    生境:夏季于阔叶林中,白蚁巢附近,群生、丛生。

    分布:广东。

    经济意义:食用菌。味好。

13.小果鸡?菌、小果蚁巢伞

Termitomyces  microcarpus (Berk.:Br.) Heim. Mem. Acad. Sci. Instit. France  64:72.1904;

——Agaricus  microcarpus  Berk.et  Br.  Journ. Linn. Soc. Bot. 11:573.1871;

——Entoloma microcapum  Berk   et  Br , J. Linn . Soc . Bot . 14:119,1897;

——Mycena  microcarpa (Berk .: Br.) Pat .Bull .Soc . Mycol . France  29: 2110, 1913;

——Mycena  termitum  Beeli . Rev . Zool . Bot . Africa  21(4):324,1932.

    形态:担子果类小菇至类金钱菌型。菌盖1~3.8厘米,钟形、凸镜形,中部有一明显脐突,肉质,白色、暗灰色,干,上有绒毛,边缘反卷,撕裂。菌肉白色,薄,无味道。菌褶白色,41~42片/厘米,不等长,离生,褶缘平滑。菌柄圆柱形,0.8~6′0.2~0.6厘米,白色,上有短绒毛或纵条纹,基部膨大,下无假根或有一不明显假根,纤维质,实心。孢子椭圆形,6~7′3.5~4微米,光滑,无色、淡粉红色,非淀粉质,有一油球。担子棒状,30~35′10~12微米,少,淡黄色。菌褶菌髓平行。菌盖外皮层菌丝平伏未分化,无锁状联合。

    生境:夏季于阔叶林中,下有白蚁巢,群生、丛生。

    分布:湖南、福建、广东、香港、四川、贵州、云南。

    经济意义:食用菌。食味稍逊于其他的鸡?菌。

14.粗壮鸡?菌

Termitomyces  robustus  (Beeli)  Heim Bull. Jard. Bot. Brux.20:210.1951;

——Schulzeria  robusta  Beeli   Bull. Soc.Bot. Belg. 60: 75. 1927.

    形态:担子果大菇型。菌盖10~19厘米,平展脐凸形,有钝圆的不明显脐突和环状不规则皱褶,黄褐色,脐突部茶褐色,近光滑,边缘放射状撕裂。菌肉白色,厚,无味道。菌褶白色,34~35片/厘米,密,小菌褶多,宽5mm,离生,褶缘平滑。菌柄圆柱形,8~10′1~3.4厘米,上部白色,下部淡褐色,基部膨大,下有假根,实心。孢子椭圆形,6.4~8′3.2~4微米,光滑,淡粉红色,非淀粉质。担子棒状,16~17′5~6微米,无色。侧生囊状体近纺锤形至圆柱形,单生,35~42′14~21微米,无色。菌褶菌髓正面侧向型至平行。菌盖外皮层菌丝平伏未分化,无锁状联合。

    生境:夏季于阔叶林中,下有白蚁巢,单生。

    分布:广东、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经济意义:食用菌。子实体大型,肉厚,味好。

15.条纹鸡?菌

Termitomyces  striatus (Beeli) Heim,Mem. Acad. Sci. Inst. France  64:47.1941;

——Schulzeria   striata  Beeli, Bull.Jard.Bot.Brux.15:29.1938.      

    形态:菌盖3.8~13厘米,平展凸镜形,有一尖或钝的脐突,灰褐色、褐色,脐突部身褐色,其四周渐褪为灰色,稀疏绒毛,其他部分近光滑,粘,有辐射状的纤丝条纹并撕裂。菌肉白色,9~10毫米厚。菌褶白色,28~33片/厘米,有小菌褶,离生,褶缘锯齿状。菌柄圆柱形,8~14′0.5~1.0厘米,弯曲,微黄白色,上有菌幕残片和褐色纵条纹,纵裂,基部膨大9~15毫米,下有假根8~14厘米,纤维质,实心、空心。孢子广椭圆形、卵圆形,5~7′3.5~5微米,光滑,无色,非淀粉质。担子棒状,24~25′5.8~6.8微米,无色至微黄色,4孢。侧生囊状体不常见,棒形或中部略腹膨状,30~45′12~15微米。菌褶菌髓平行。菌盖外皮层菌丝平伏未分化,无锁状联合。

    生境:夏季于阔叶林中,下有白蚁巢,群生、丛生。

    分布:广东、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经济意义:食用菌。子实体大型,肉厚,味鲜美。

16.端圆鸡?菌

Termitomyces tylerianus  Otieno Proc. E.Afr. Acad. 2:116.1966

    形态:菌盖1—2厘米,平展,中央有明显的尖脐突,淡黄色,脐突褐色,光滑,边缘有条纹,撕裂。菌肉白色,极薄。菌褶同盖色,密,不等长,离生至弯生,褶缘平滑。菌柄圆柱形,3~4′0.2~0.3厘米,下有假根2~5厘米,光滑,纤维质,实心。孢子卵圆形、椭圆形,5.3~6.5′3~3.5微米,光滑,淡粉红色,非淀粉质。担子棒状,19~26′6~6.5微米,无色。侧生囊状体棒形,单生,53~59.5′7~17.5微米,无色。菌盖外皮层菌丝管状,浅黄色,栅状排列,无锁状联合。

    生境:夏季于阔叶林中,下有白蚁巢,群生。

    分布:广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8-7-7 14:48:20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意义:食用菌。

(二)华鸡?菌属Sinotermitomyces  Zang

华鸡?菌属Sinotermitomyces  Zang:担子果肉质、纤维质。菌盖中凸,钟形,半圆形。表面干燥,光滑、微疣、鳞片。白色、具褐色素,色素存于胞壁内。菌肉白色,伤后不变色。菌褶白色、乳白色,贴生、离生、半离生,菌髓层菌丝规则,平行排列。侧生囊状体腹鼓状,柱状,尖渐状,壁表面具疣突,褶缘囊状体柱状,壁平滑、具稀疣。担子短柱状,4孢。担孢子透明无色,近卵形,椭圆形,非淀粉质。菌柄中生,等粗,肉质、纤维质,中空,菌柄基部有盘状分化,固着于白蚁巢圃的表面。有菌环,初期膜状包于菌褶的下缘。菌柄光滑或有枇糠状物。柄埋于土下,细长近等粗,如橡皮状;肉质种柄较粗。均可食。5种,亚洲热带特产。

1.肉柄华鸡枞

Sinotermitomyces  carnosus  Zang, Mycotaxon   13(1):172.1981

菌盖宽4~6.5厘米,呈圆锥形,顶端渐尖而钝,干燥,有鳞片或秕糠状物覆盖,后期近平展,初近白色、乳白色,后期呈鹿皮色、赭褐色、土褐色,有时呈茶褐色。菌肉乳白色。菌褶近离生至贴生,白色、乳白色,易碎。盖缘包柄,盖启后,有环膜残存于柄上。菌柄15~20厘米′1~2.5厘米,肉质,中空的孔道较细,外形色泽与菌盖相似。菌柄的上部菌环宿存;菌柄中央部分微细,纺锤形。担孢子3~6微米 ′4.9~8微米,透明,圆形、卵圆形、椭圆形,光滑,非淀粉质。担子9.8~12微米 ′14~18微米,棒形,4孢。侧生囊状体10~18 ′24~48微米,纺锤形,长颈瓶形,初期壁光滑,后期粗糙。褶缘囊状体12~18微米 ′18~34微米,圆形、卵圆形。

习性:多生于湿热地区的白蚁巢上。

分布:云南西部,仅见中国。

用途:食用菌,中品。食用的主要部分是菌柄。多采食菌蕾,开伞后,菌褶与菌盖均易碎。味道鲜美。

2. 空柄华鸡枞、空管鸡枞

S.  cavus  Zang, Mycotaxon 13(1):172.1981

菌盖宽1~2.5厘米,近圆形,顶端渐凸,呈小桃形,光滑,初淡黄色、象牙黄色,后期呈黄赭色、赭褐色,盖缘包柄。菌肉白色,薄而脆。菌褶近离生至贴生,白色、象牙白色。菌柄20~30厘米′0.5~1.2厘米,肉质,等粗,中空,如橡皮管状,柄的上端有秕糠状鳞片,呈环状排列,后期脱落,光滑,色泽与菌盖相似。担孢子2.4~5微米′3.5~9微米,无色透明,圆形、卵圆形、椭圆形,非淀粉质。担子柄钝而短,4孢。侧生囊状体12~20微米′25~45微米,圆柱形,较长,初期壁光滑,后期粗糙,有疣状突起。褶缘囊状体10~15微米′20~30微米,长圆形,短。

习性:多生于湿热地区的白蚁巢上。白蚁有Odontotermes

分布:云南西部,见中国、缅甸。

用途:食用菌,上品。食用的主要部分是菌柄,味道鲜美可口。因其粗细一致,长短有序,且菌体坚韧,不易折损,易于包装和运输。

3. 灰顶华鸡枞、灰色华鸡枞

S. griseus  Zang, Mycotaxon 44(1):22.1992

菌盖宽3~4厘米,中凸,中央灰褐色,盖表面具灰褐色鳞片,盖缘乳白色。菌肉乳白色。菌褶贴生后离生,象牙白色。菌柄25~30厘米′0.6~1厘米,中空,环以上实心,基部渐细,基部有灰褐色鳞片突起。菌环长存,上位。担孢子9~11.7微米′6.5~8微米,透明,卵圆形,光滑。担子15~20微米′8~10微米,棒形,4孢。侧生囊状体18~26′7~11微米,纺锤形。褶缘囊状体15~20微米′10.4~11.7微米,纺锤形。

习性:生于针阔叶混交林下,白蚁巢上。

分布:云南西部,见中国、缅甸。

用途;美味食用菌。

4. 糙盖华鸡枞

S.  rugosiceps   Zang, Mycotaxon   44(1):172.1992

菌盖宽3.5~4.5厘米,近圆形,顶端凸起,具疣状或锥状突出,表面粗糙,淡褐色,盖缘淡乳黄色。菌肉白色。菌褶近离生,初贴生,白色。菌柄25~35厘米′0.8~1.5厘米,近等粗,基部渐细,柄上部分呈苞鞘状,沿鞘状而下,具近轮状的纤细鳞毛,不规则轮生,鳞毛褐色,中空至盖顶。担孢子6.5~10微米′5~6.5微米,透明,卵圆形。担子11~15.6微米′7~8微米,柱形,4孢。侧生囊状体16~22 ′8~9.5微米,长纺锤形。褶缘囊状体17~20微米 ′8~9微米,短纺锤形。

习性:生于白蚁巢上。

分布:云南西部,见中国、缅甸。

用途:美味食用菌。

5.台湾华鸡?

S. taiwanensis  Zang  et  C.M.Chen.

    分布:台湾。

    从以上可以看出,Termitomyces属真菌,主要分布在西南3省,在长江苏以南的广大地区和台湾、西藏、海南等省区。其中云南有12种,四川、贵州都各有8种,广东省有5种,其他省区仅报道1~2种。世界分布主要在非洲、东南亚各国、印度洋群岛等,美洲有大量的白蚁分布,但未见有鸡?菌的报道。

我国的生态条件复杂,可能还有新的种类和新记录种,及其新分布区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笔者近年来对四川的鸡?调查表明,有2个种明显不同于上列种类,笔者正在深入研究,拟发表为新种(或新记录种)。

(三)生活史

鸡?菌属异结合的真菌,多年的研究表明,其生活史可表述为下列形式:

担孢子?初生菌丝?质配?次生菌丝?分生孢子?小白球(spherules)阶段?菌垫或(木质化或非) ?扭结?原基?假根?菇蕾?破土?出菇?伸长?开伞?成熟?弹射孢子。

周家炽(1942)指出小小白球菌(Termitosphaeria  duthei (Berk.) Ceferri  或Aegerita  duthei)是鸡?菌的一个发育阶段。Batra(1979)通过人工培养的小小白球菌和白蚁腹腔中小白球比较,鉴定认为是鸡?菌的同一阶段。Chen,C . Y.(1988)通过鸡?菌孢子分离、组织分离、小白球分离均能胡发形成菌丝体,形成小白球,由此证明小白球是鸡?菌的生活晚的一个发育阶段。贺新生等(1996)报道了粗柄鸡?菌T . fulginosus (Berk.) Heim的生活史,组织分离的菌丝体纯培养很容易形成大量分生孢子和小白球菌,表明小小白球菌也是粗柄鸡?菌的菌丝体无性繁殖过程的一个阶段。而过去曾认为这是一种独立的真菌。

(四)生态研究

1.鸡?菌与植被的关系

    鸡?生长对植被无专一性。经常发现生长在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竹林、人工植被(作物、果树、药物)、草地(坡)及田埂、路边、坟场、堰渠、水库堤坝等有白蚁活动的地方,河滩、荒地生长较少。林过密、背阴的山沟也不易发生。

2.土壤

    大量的调查表明,鸡?菌种类型对土壤类型的选择性不明显。在四川广大的紫色土地区,长江以南、西南的石灰质土壤上、红壤、砖红壤、黄壤、棕壤、许多岩质土壤、冲积土壤、黑土、草甸土上均有鸡?生长。但土壤肥力越高,越易发生,且个体肥大,健壮,易群生,肥力低则个体小,单生。

3.海拔

    鸡?菌最低分布的海拔高度低于200米,最高可达2400米,多分布在300~500米的广大山区和半山区及丘陵地区。种间分布有一定的差异。

4.季节

    各地鸡?菌发生的季节均在全年雨日最集中的季节。始发期是春天第一次雷雨后一周内,一般从4月初开始,到5月中旬,越偏北,海拔越高,越晚发生。高峰期在7~9月,以7月中上旬、8月中上旬最多,最迟在10月初。在干热河谷地区,如四川凉山、攀枝花等地,出菇时期长达6月之久,而在低海拔的丘陵区,仅2~3个月的出菇期。不同种类发生季节上有差异。各年雨季来临的早迟,雷雨天气的多少,与发生的数量有相关性。干旱少雨年份很少发生。

5.与白蚁的关系

    鸡?菌必须生长在白蚁蚁巢上及其附近的很小范围内,这已被世界学者所公认。这些白蚁主要有:

          (1)Odon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 台湾黑翅土白蚁

          (2)O. yunnanesis  Tsai  云南土白蚁

          (3)O. quinguedentaus 五齿土白蚁     

          (4)O. periformosanus拟黑翅土白蚁

          (5)Macmotermes  orthognathus Ping et Xu直颚大白蚁       

          (6)M. barnyei  Light  黄翅大白蚁

          (7)Michrotermes  spp.

          (8)Pseudoacanthotermes  militaris  Hagen

          (9)Globitermes  spp.

          (10)Capritermes  spp.

          (11)Acanthotermes  spp.        

    这些白蚁可统称为大白蚁群(Mocrotermitinae)。Cho,C.C.(1942)在研究云南鸡?时指出有4属6种白蚁的巢上生长鸡?。综合国内外资料,现报道已达7属11种以上。

    对蚁群而言,Termitomyces真菌的菌丝体是它们的主要食物,它们培养或“栽培”鸡?菌菌丝体的目的也在于此。而子实体的发生是由于地表气候因子诱导所致,并非白蚁之本意,但都无意中供给了人类美味佳肴,这就是生态系统的完美所在。如南美切叶白蚁从植物体上剥下叶片,把它们切成小段片,咀嚼后遗留下来使之受真菌侵染。制成小球形的膨胀物(饲蚁丝),供成蚁食用,也滋养幼虫。当新的蚁群开始分封时,这个未孕的母蚁(蚁后)王显然随身带着一块真菌小球做为新培养物的接种物(Belt,1874;Moller,1893;Baylsis-Elliott,1915)。而鸡?菌菌丝就是这类由培菌蚁(Fungus  culturing  ants)主要栽培的种类。其菌丝体在整个蚁巢中广泛分布,当白蚁去采食时,它又被进一步生长所取代。白蚁以其粪便渗出物放在叶子碎片上的方法促进真菌生长。这些粪便渗出物含有氨基酸和其他可溶性含N化合物,真菌可利用它们作N源;也存在蛋白酶,它消化一些植物叶蛋白和氨基酸(T. D. Brock等,1974)。

白蚁巢体菌圃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大量的植物组织、木质纤维、菌丝及部分腐殖质。小林义雄(1984)报道菌圃有高等植物的组织和菌丝片断。Chen,C. Y.(1987)报道菌圃是由工蚁的半消化物、木质纤维、土壤颗粒、鸡?菌菌丝、工蚁分泌物和某些复杂的成分组成的特殊结构。当然在建筑学上它是完美的,这里有三维迷宫式的通道,幼蚁和蚁后的住地,保温保湿,一定的O2供应,且不易受外界干扰,食物充足,真是白蚁生存的天堂。

根据分析,菌圃中含木质素34.27%,纤维素19.43%,它们占菌圃总干物质的50%以上。在菌圃用水浸泡后再用异丙醇沉淀而得到的黄色粘状物中,蛋白质含量为13.5%,多缩戊糖为40.5%,灰分为20.9%。Chen,C.Y.(1987)报道,白蚁菌圃中含蛋白质6.44%,脂肪0.48%,总糖0.24%,粗纤维13.9%,灰分26.6%,P2O50.28%,Ca1.86%,K2O1.56%,氨基酸的总量为18.7%,共有17种,除色氨酸外有7种是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并含有激素、维生素等。

白蚁巢体具有调节温度的能力,使巢内温度稳定在22±2oC,最低为15oC,最高不超过28oC。陈傅光(1985)报道为21oC,张正富(1987)报道为20oC,刘正南(1983)为22~24oC。温度稳定给鸡?菌菌丝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条件。巢体内受外界气温影响调节温度的范围很有限,原因之一是巢体在地下30厘米以下,土层起到了良好的保温和缓冲作用。同时巢内热量来自于蚁体代谢产热和微生物的发酵产热,供给了巢内热量的不足,巢内具有较强的保温和散热功能,可以调节巢内温度趋于稳定,冬暖夏凉,菌丝体生长较快,有利于生产更多的菌丝体以满足白蚁生存繁衍的需要。

白蚁巢体内的湿度也因深藏于地下和有密闭的外壳而变化较小,一般空气相对湿度为80%~ 85%(90%)。含水量为46.75%~58.35%,即使土壤持水量近于饱和状态,其内含水量也不会再有增加。当巢体过干,菌圃可释放出一定的水气,使湿度保持相对稳定,以满足白蚁和菌丝体生存之需要。但要满足鸡?菌子实体形成的条件,必须要有大量的降水或人工水源,补充到土层中,提高土壤含水量,促进原基在巢体壳上形成,并长出假根和幼菇,并需要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满足子实体在地表的生长需求。所以各地的雨季来临后,连续3~5天的雨日或雷阵雨,才有可能有鸡?菌的子实体发生。特别是雷阵雨较多的季节,由于温差、湿差增大,变动频繁,刺激了鸡?菌子实体原基在巢体外形成,而有利于出菇。

白蚁巢穴内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有稳定的温、湿度,满足了白蚁自身生长和鸡?菌菌丝生长的需要。同时由于大量在物体的呼吸代谢活动,产生了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CO2可达到3~5%,更有利于菌丝体生长,而对子实体生长不利。同时,白蚁分泌或排泄出了大量的具有挥发性的蚁酸、乙酸和非挥发性的乌头酸、反丁烯二酸、丁二酸等,调节了菌圃的pH,pH一般稳定在4~4.5(有的在4.0以下),从而抑制了存在于菌圃中的其他真菌(如Xlyaria  spp.)和细菌的生长,就更有利于其食物——鸡?菌菌丝的快速生长。

当然,白蚁巢在地下30~100厘米深处或更深,而根本没有光照,这也不利于子实体的形成,使鸡?菌菌丝体处于该种群的优势阶段或顶极状态。

另外,白蚁巢体内存在大量的节肢动物(Phyllum  Arthropoda),共3纲9目16科,如弹尾目Collembola、缨尾目Thysanura、翘翅目Coleoptera、双翅目Diptera、直翅目Orthoptera等昆虫,和蛛形纲Arachnida的蜱螨目Acarina、蜘蛛目Acaneida、脚须目Pedipalpida等,共有100种以上。它们与白蚁种群间的关系还不详,一般称为蚁客(Termitophiles),也许它们是靠现成的食物寄生于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8-7-7 14:48:57 |显示全部楼层
 

6.菌圃的成份及其作用

    白蚁菌圃主要成份是木质素和纤维素,它们占干物质的50%以上。此外,还含有一定数量的多缩戊糖、可溶性糖、灰分及其他含氮物质。

表3  菌圃的化学成份

成     分

 

三明——台溪

三明——台江

湿菌圃%

干菌圃%

湿菌圃%

干菌圃%

干物质

41.63

100

49.18

100

总氮量

1.02

2.45

0.77

1.56

可溶性有机氮总量

0.57

1.36

0.08

0.16

粗脂肪

0.14

1.05

0.11

0.22

可溶性糖

1.65

3.69

1.23

2.51

多缩  糖

4.79

11.50

6.32

12.85

灰分

5.68

13.64

4.51

9.16

纤维素

8.09

19.43

10.40

21.14

木质素盐酸法

14.26

34.27

19.55

39.75

木质素硫酸法

14.23

34.43

19.96

40.59

           注:分析资料引自黄年来(1978)。

表4  鸡?菌圃灰分的化学成份

成   分

占湿菌圃的%

占干菌圃的%

占灰分的%

台溪

台江

台溪

台江

台溪

台江

二氧化硅

2.602

1.809

6.252

3.678

45.68

40.15

0.140

0.104

0.337

0.211

2.468

2.307

0.453

0.672

1.089

1.366

7.986

14.91

0.887

0.777

2.130

1.580

15.64

17.23

0.064

0.068

0.154

0.141

1.125

1.534

              注:分析资料引自黄年来(1978)。

如前所述,菌圃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木质素和纤维素、矿物质,那么这些材料又是靠什么物质粘合起来的呢?黄年来(1978)报道,先将菌圃烘干或晒干,则菌圃变得甚是坚固。但把湿菌圃放于水中,发现其容易搅烂成浆,由此推测出其粘合物是水溶性的。用异丙醇沉淀菌圃浸出液,结果获得大量的,黄色的粘胶状沉淀物,晒干后此粘胶物变为黄色的坚硬的胶片,在水中又极容易再溶解。经分析其化学成分为:蛋白质16.50%,多缩戊糖4.05%,灰分20.91%,此外尚有纤维素及果胶。该蛋白质成分中主要的氨基酸有:亮氨酸、缬氨酸、酪氨酸、脯氨酸、丙氨酸、苏氨酸、甘氨酸、丝氨酸、门冬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白蚁是用上述的粘胶质物(可能是土白蚁分泌或吐出的)把菌圃的主要成份粘合起来的,在建巢时,还掺有泥沙,树叶,木材屑等。因此菌圃中灰分的含量很高,其中二氧化硅含量竟达灰分的40%。

陈楚均(1987)也报道白蚁巢菌圃的化学成分,据分析,干菌圃中含蛋白质6.44%、脂肪0.48%、总糖0.24%、粗纤维13.9%、灰分26.6%、鳞0.285、钙1.86%、钾1.56%。菌圃含有17种氨基酸,除色氨酸外,具有7种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

   菌圃的来源尚未完全弄清,有关菌圃的原料问题一直在剧烈地争论中。Mukerji和Mitra(1949)及其他人认为菌圃是由白蚁的粪粒堆集而成的;Bathellier,Grasse,Noirot等人则认为是工蚁用木材、叶子、或干草嚼碎后加入唾液而制成的。Grasse和Noirt(1958)还用化学的方法分析菌圃的成分。发现菌圃中新的部分纤维素含量较少,木质素含量较多;而老的部分纤维素多,木质素较少,显然是原料被消化的结果,同时并观察到菌圃下部不断被白蚁咬食的现象。

我们知道,白蚁取食的方式,通常是工蚁先把食物吞入体内,然而再把自己体内已消化或半消化的食物液从口吐出或从肠管末端排出,喂给自己不能取食的幼蚁、兵蚁、蚁王、蚁后。工蚁彼此之间也有用口互喂的习惯。当食物中的营养成份在肠内被吸收完的时候,才排出真正粪粒。我们否认Mukerji和Mitra的论点,即菌圃是由白蚁的粪粒堆集而成的。因为菌圃的营养成份极丰富(参考黄年来(1978)),是白蚁喜食的材料,难道白蚁培食自己排出的粪便吗?显然这些洋人的论点是十分荒谬的。

而Bathllier,Grasse和Noirot等人的论点,即菌圃是工蚁用木材、叶子或干草嚼碎后加入唾液而制成的是比较有道理的。据多数研究白蚁的工作者之观察,土栖白蚁中一些较复杂的蚁巢,大多数是经过白蚁细致加工而成的筑巢的。原料除木屑、叶片、草料、土粒之外,还一部分要着白蚁排出的粪粒,分泌的唾液、甚至白蚁的蚁体以及一些来源不明的成份。这些完全不同的原料,经过白蚁巧妙的粘合就构成复杂的蚁巢之各部分。因此我们有理由这样认为:菌圃是由工蚁消化或半消化的食物及其他一些成份以及生长于这些食物上的无数鸡?菌丝组成的一种特殊的结构。由于这些材料是经工蚁肠管消化或半消化的,故能如Grasse和Noirot所分析的,菌圃的新的部分纤维素含量较少,木质素的含量较多 ,因为木材中的纤维素在白蚁肠管内,经复杂的微生物区系(包括原生动物)作用下分解,除被白蚁吸收一部分外,再由白蚁吐出来或排出来筑巢,结果木质素就相对多起来了。而由于鸡?等真菌菌丝在菌圃上蔓延生长,故:菌圃老的部分纤维素较多 ,木质素含量较少,因木质素已被菌丝分解吸收一部分,因此纤维素相对的增加了。总而言之,菌圃对白蚁来说是一种贮粮的基地,对鸡?菌来说菌圃则是一种良好的培养基。二者这样巧妙的结合,构成生死与共的关系,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表5  白蚁菌圃的氨基酸组成

必需氨基酸

含量

非必需氨基酸

含量

异亮氨酸

0.5923

天门冬氨酸

0.8255

亮氨酸

0.2720

丝氨酸

0.3287

赖氨酸

0.4307

谷氨酸

0.7508

苏氨酸

0.3832

脯氨酸

0.3746

酪氨酸

0.7133

甘氨酸

0.4120

色氨酸

--

丙氨酸

0.4217

缬氨酸

0.5270

胱氨酸

0.2107

苯丙氨酸

0.8442

甲硫氨酸

0.6097



组氨酸

0.0945



精氨酸

0.1405


菌圃中生长的菌类除了鸡?(伞菌)、鸡?香一种鹿角菌(子囊菌)外,还有青霉、木霉等许多菌类。这些菌类的作用如何呢?

早年间研究白蚁学者认为,鸡?的菌丝、小小白球菌是幼蚁的食料。近来对小小白球菌有了新的不同以往的看法,虽然小小白球菌偶尔有突然在短期内被吃光的现象,但平时很少被白蚁吞食。所以,有许多人认为它不是主要的营养物。Heim认为小白球菌与白蚁的营养没有有机的联系。它们是由于偶然的原因被白蚁带入巢内,又由于菌圃上的条件适宜,才在上面寄居,对白蚁不仅毫无用处而且是一个累赘。平时白蚁是不吃真菌的,只有当真菌生长过分茂盛,对白蚁有所防妨碍时才被子吞食。Grasse和Noirot也同意Heim的一部分意见,认为真菌生于菌圃上只不过因为菌圃是适宜的培养基,但指出在工蚁及若虫的消化道内发现有少量的孢子和菌丝,说明真菌可能供应维生素等重要物质。我们认为,Heim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小白球菌的菌丝是很短,即使生长极好也绝不会过于茂盛而妨碍了白蚁的生活,相反的是白蚁舍不得吃它,力图使之生长得更好一些。Grasse和Noirot的看法,后一部分是有道理的,前一部则是废话,要不是菌圃为菌丝生长提供了适宜的培养基那么鸡?就会生长在木头上。另外Sands(1956)用分离饲养的方法,比较白蚁在有真菌和无真菌的食物上的存活期限;结果认为小白球菌是维持白蚁生活上所必需的,并推测其中可能包含维生素等必须的因素。

    Ghidisi(1938)和Lucsher(1951)还认为,菌圃有调节巢内湿度的功能,当巢内的空气湿度过大时,菌圃可以吸收一部分水,而当巢腔过干时,菌圃又可以释放一定的水汽,这样就使巢腔的湿度保持于相当稳定的状态的。但我们认为,这种看虽有一些道理,但不是主要的,巢内湿度的调节主要靠兵蚁运水,而不是靠菌圃吸水或放水。

    综上所述,真菌对白蚁的作用可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a.供给白蚁生活中不可缺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源;

    b.真菌所分泌的酶——酵素使材料(特别是纤维素)更容易被分解吸收,起着助消化的作用;

    c.提供白蚁抗病的药物,人们应这样理解,当白蚁吞食一个真菌孢子或一节菌丝,就相当“服用”一粒抗菌素,因为真菌孢子和菌丝中都含有抗菌素。从而使白蚁减少疾病。如Zootermopsis asgusticollis喂以不含菌的食物时,则体重降低,死亡率高。显然,这种死亡率的增加,除营养不足外,也和疾病增加有关;

    d.菌圃上密集的菌丝能吸水和放水,从而使白蚁巢内有稳定的湿度;

e.蚁卵在生有小白球菌菌丝的菌圃上,可以使胚胎顺利发育。因为菌丝在生育中会发热和调节湿度,所以生有菌丝的菌圃犹如一个孵卵器。

    白蚁对鸡?菌的作用:

a.传播鸡?菌菌丝体。白蚁在迁飞的过程中,把鸡?菌菌丝体带

到新的生长环境,因为在白蚁肠腔内存在鸡?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b.白蚁提供了鸡?菌菌丝体生长的培养基。工蚁从蚁巢外搬运回来大量的树枝、树叶、杂草、土壤,并嚼碎,粘结成块,供给鸡?菌菌丝体生长;

c.白蚁排出或吐出大量有机酸,调节蚁巢的pH值,并使巢内的pH值非常的稳定,使鸡?菌成为了白蚁蚁巢系统的优势物种;

d白蚁从外面搬运水到蚁巢内,保持了菌圃的含水量和蚁巢内的空气湿度,满足了鸡?菌菌丝体生长对水的要求;

e.白蚁无意于培养鸡?菌的子实体,只有当蚁巢系统以外的各种条件满足了鸡?菌子实体形成和发育的条件以后,才可能形成子实体,这些条件包括:蚁巢上部土壤的含水量必须超过一个临界值,气温低于某一限度,温差达到一个临界值;因为鸡?菌形成子实体以后,会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而这些营养物质是来源与白蚁的菌圃,而菌圃又是白蚁的食物,所以鸡?菌出菇不是白蚁的本意;

f.白蚁群体大量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可以抑制鸡?菌子实体的分化和发育;而对鸡?菌的菌丝体生长有促进作用;

g.白蚁群体大量呼吸产生热量,保持了蚁巢系统内的温度稳定,变化很小,使鸡?菌菌丝体能旺盛生长。

    从春季到秋季,外界气候条件适宜,食物丰富。白蚁都在外界采食,且把部分消化或半消化的食物贮藏于菌圃上,工蚁舍不得吃菌圃上的食物,只有幼蚁、蚁王、蚁后吃菌丝。相反地,冬季由于白蚁停止在外界采食,而全部集中于主巢或较大的菌圃中,此时菌圃便变为白蚁过冬的粮食基地。因而,在夏季鸡?在白蚁消化或半消化的食物上大量生长,而被吃掉的不多,在适合子实体发育的条件下就长出菇来。相反的,冬天菌丝生长缓慢,加上被大量白蚁啃食,故不能长出菇来。大蚁巢,菌圃大,养料丰富可长几朵鸡?,而小蚁巢一般只能长一、二朵。这说明,鸡?的发生和巢群的大小是有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8-7-7 14:49:21 |显示全部楼层
 

7.鸡?搬窝的问题

    因为菌圃位于地层深处,所以在自然条件下,鸡?只能生于某一蚁区。鸡?在新区是怎样产生的呢?人们推想这是白蚁搬窝引起的。鸡搬窝的问题虽然极有趣。但目前尚没有线索可循,故只能猜测而已。

我们设想鸡?搬窝可能的途径有如下二种:

    a.在同一巢区内,由主巢到卫星巢,由浅到深的搬窝是通过各种大小的蚁路,由工蚁把鸡?的菌种带入的。带入的菌种有:由工蚁体表携入孢子或节孢子;由工蚁吞入孢子,再喂给幼蚁时,掉于菌圃上,或没有被消化的孢子随粪粒排出而萌发;工蚁搬运鸡?组织块时,掉于菌圃上再萌发;由于外界惊动,洪水侵袭,由工蚁搬动小白球菌和菌圃而重建新巢。

    b.由旧巢区搬到新巢区,则是通过有翅成虫群飞后,脱翅成双入地,营建新巢时,附着于其体表的孢子、节孢子,肠内没被消化的孢子,萌发出来的。新建的蚁巢是一个小腔,脱翅的雌雄蚁,把土砂搬走,经过三个月的“劳动”,才出现菌圃。脱翅的繁殖蚁把木屑、干草、叶片、唾液、粘成小巢,这时掺入从旧巢带来的孢子,菌丝开始在其上生长,而蚁后开始产卵,使菌圃的结构逐渐复杂化,菌圃也越来越大,并由浅入深,由主巢发展出许多卫生巢。而鸡?的菌丝也就在其上生长发育了。

    白蚁成虫在群飞和落地后的一段时间内,常受到各种天敌的侵袭,死亡率极高。因此群飞的有翅成虫数目虽大,但真正能配对存在的却只有极少数,不会超过5%。除此之外,若成虫入地又不带有鸡?孢子或菌丝体,建筑蚁巢后也不可能生存太久。所以群飞时有翅成虫体表上有否带鸡?的孢子将成为这种蚁能否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所以小白球菌是偶然被带入巢内吗?我们认为是偶然的,但又是必然的。群飞时有翅繁殖蚁带孢子是偶然的,但工蚁在同一巢区内筑巢,则是有“意识”的搬运小白球菌的。

8.黑翅土白蚁的习性

黑翅土白蚁栖于生有杂草的地下,过作社会性的群居生活。一个群体中个体的数目可达200万只以上。有翅成虫于3月份出现于巢内。在4月至6月在靠近蚁巢附近的地面上出现羽化孔突,形状如圆锥体,高2~7厘米,底径一般为4~8厘米,特大的为17′6厘米。羽化孔突的数量很多,可达100个以上,成群分布,每巢可以有一群或数群。工蚁常在傍晚或清晨扩建羽状孔突。在羽化孔突下方,地表下2.5~30厘米处有成层排列的候飞室,特深的可达40厘米。候飞室和主巢的距离一般为3~8米,,个别的也有达十几米的。在气温达到20°C以上,大气相对湿度达到85%以上,气压在746~735mm水银柱(=995~1004.6毫巴)的雨天,有翅成虫往往在当时傍晚7时前后爬出羽化孔,举行群飞。群飞往往在暴雨中进行。从一个大巢内可以飞出2000~3000只有翅成虫,多的可达到9000只。经过群飞和脱翅的成虫,一般是成双地钻入地下,营建新巢,但也常有二只以上的脱翅成虫钻入同一地点建巢,而形成多王多后。新建的蚁巢是一个小腔,三个月后才出现菌圃。在新巢群的成长中,蚁巢不断地发生结构上和位置上的变动,使得蚁巢的构造由简单逐渐复杂,蚁巢的位置由靠近地面的地方逐渐移向深处。蚁巢的整个发展变动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无菌圃期:蚁巢只是一个半球形的小腔,1~2厘米。腔内没有什么明显的结构。巢腔位于地面下30—40厘米的深处。

单菌圃期:蚁巢成为一个馒头形的较大的腔室,直径2~15厘米。腔内有饱满菌圃,几乎充满全腔。巢腔位于地面下30—40厘米的深处。

多腔幼期:蚁巢已由一个单独的腔室发展为数个腔室。每个腔内都有一个菌圃。蚁王、蚁后居住在巢腔系统中最上的一个腔内。主腔长径约14~25厘米,其中的菌圃分层或不分层,无泥骨。王宫位于菌圃底部或边缘。主腔的深度为30—40厘米左右。

多腔中期:蚁巢除发展了更多的腔室外,并出现了一些不含菌圃的空腔。主腔不一定是巢腔系统中最高的一个腔。然而是最大的一腔,长径20~30厘米,无泥骨,王宫在底部或边缘。主腔的深度在地面下30厘米以上。有旧主腔。

层裂期:巢内含有菌圃的腔室和不含菌圃的空腔都比前一阶段更加增多。主腔直径达35~70厘米,而且有横列的泥骨将菌圃割裂为许多块。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群内已产生了有翅成虫,因此在巢上方附近也出现候飞室和羽化孔等结构。象征着巢群已经发育成熟。王宫位于王宫菌圃中央。主腔深度在地下100厘米以上。

块裂期:主腔长径约70~80厘米。泥骨发达,将主腔分裂为小室。王宫菌圃分裂成小块但尚饱满。主腔入土深度约150~170厘米左右。

残菌圃期:菌圃腔的数目减少而空腔的数目增多。主腔长径为90~105厘米。主腔腔内的泥骨特别发达,形成厚壁,而且介于泥骨之间的菌圃块已经不齐全。因此,主腔腔内的下部有菌圃而上部多为空洞。这时已进入衰老的阶段。

在较大的巢腔系统中往往只有一部分的菌圃集中在主腔附近,另外有许多菌圃腔和空腔与主腔有着不同的距离。最远的菌圃腔与主腔相隔十多米远,卫星巢数目多的可达70~80个。

主腔的温度基本上保持在25°C上下,卫星菌圃腔的温度不是稳定的。在夏季时,卫星菌圃腔的温度也在25°C上下。到冬季由于白蚁几乎全数聚集在主腔内,卫星菌圃腔暂被放弃,这时卫星菌圃腔内的温度就下降到与周围的土温相近。菌圃为酸性,pH为4,巢腔壁的酸碱情况与周围的土壤相同。

在一个大巢群内,成长的工蚁、兵蚁以及幼蚁的数目可以达到200万只以上。在黑翅土白蚁的巢群内从未发现过短翅或无翅的蚁王及蚁后。当挖巢取走蚁王及蚁后后,余下的残群在一年的时间内,陆续全数死亡。

工蚁采食的对象很杂。包括马尾松、侧柏、洋槐、橡胶树、榆、桉、栗、杉及其他许多树种的木材、树干或树皮,富含糖分的根、茎、嫩苗,干枯的杂草象艾蒿、野胡萝卜、茅草等。取食时,在食料上做泥被或泥线遮盖虫体。在树干上采食时,所做的泥被环绕整个树干,形成泥套。蛀蚀孔洞颇大,随蛀且随向洞内填以泥土。

9.菌圃中的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

白蚁巢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其它微生物种群,主要是真菌和细菌,放线菌罕见或根本没有。Chen,C.Y.(1987)研究表明,菌圃中的细菌总数为9.933×107个/克,有3种不同的类型,其数量较多,但种类简单。但真菌有很多种,除鸡?菌菌丝外,还有Xylaria  spp.,青霉(Penicillinm  spp.),木霉(Trichoderma  spp.),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等。但这些细菌和真菌种群由于受优势种群的白蚁和鸡?菌丝的控制,其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种群种类和数量都比土壤中的少得多。

但一旦优势失去后,如白蚁迁移或受外界破坏、干扰后逃跑弃巢,这种抑制就失去了作用,其他种群将成为优势种群。笔者1993把白蚁巢挖起,放于实验室中开放培养,空气相对湿度85~90%,温度为20~26oC的条件下,培养7天后,就出现了Xylaria  furcata子实体和大量的Trichoderma  spp.菌丝体。文献中对Xylaria的研究较多,主要有:

子囊菌亚门(Ascomycatina),核菌纲(Pyrenimycetes),炭角菌目(Xylarales),炭角菌科(Xylariaceae)。

    其中炭角菌属Xylaria  Hill  ex  Schren (1789)属有:

  Xylaria  nigripes  Ll.=Xylosphaera  nigripes  (Kl.)Dennis  黑炭角菌、鸡?香、鸟灵参,产生菌核。

  Xylaria  gardneri Berk.蚁圃炭角菌,不产生菌核。

  Xylaria  furcata  Fr.叉状炭角菌

  Xylaria  sanchezii  Lloyd  笔状炭角菌

另外有半知菌类中的:Sclerotinum  stipitum  Berk. et Curt .柄状菌核菌。

Xylaria  nigripes 又叫鸟灵参,是云、川等地的著名滋补中药。其发酵物提取的多糖中,蛋白质含量达40.7%,氨基酸含量为27%,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为24%,并含有大量的谷氨酸和赖氨酸。多糖中游离糖的甘露醇含量最高。人体易缺乏的铁、锌、钙等元素分别为459、459和1000毫克/100克,而且还含有丰富VD2的和VE。动物试验表明,鸟灵参多糖能显著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能多方面增强巨噬细胞功能,对肿瘤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鸟灵参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前景。

营养试验表明,鸟灵参菌丝体生长的C源以葡萄糖、淀粉和果糖最好,对蔗糖利用最差。N源以蛋白胨、花生粉和黄豆粉为佳,,且花生粉比蛋白胨好,培养基中含N量以1%左右为宜。Ca、毫克是必需营养元素,缺毫克菌丝体完全不能生长。但添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效果不明显。添加有机酸也只有柠檬酸辣能明显促进生长,而蚁酸影响下(pH4.0)菌丝不生长。在最适条件下,培养5天,菌丝培养液中多糖果产量可达15.8克/升,菌丝体中多糖含量为21~37毫克/克,可进行工业化生产。

白蚁菌圃中的微生物除上述具有大型子实体的菌物以外,还有许多丝状菌物,包括:

藻菌纲Phycomycetes:

    Mucor  racemosus  Fres. 总状毛霉

    Mucor  sp.毛霉

子囊菌纲Ascomycetes:

        Chaetomium  globosum  Kunze  ex  Fr.球毛壳菌

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

    Podabrella  microcarpa (Berk : Br.) Sing. 鸡枞花=Termitomyces   microcarpus

    Termitosphaeria  duthiei (Berk) Ciferi.小白球菌= Termitomyces  sp.

半知菌类Fungi  imperfecti:

     Trichoderma  viride  ers :  Fr.绿色木霉

     Trichoderma  koningii  Oudem.康宁木霉

     enicillium  lilacinum  Thom .淡紫青霉

     Penicillium  sp. (Monoverticillata)单轮青霉

     enicillium sp.(Biverticillata—Synme—trica)对称二轮青霉

     Penicillium  sp.(Asymmetrica)不对称青霉

     Paccilomyces  sp. 拟青霉

     Aspergillus  flavus  Link.黄曲霉

     Aspergillus  glaucus  Link .灰绿曲霉

     Aspergillus  sp. 曲霉

     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  Corda.顶端头孢霉

     Trichothecium  roseum  (Bull .)Link .粉红单端孢霉

     Lacellina  sp. 刚毛菌

     Curvularia  lunata  (Walker) Beedijn新月弯孢霉

     Fusarium  sp.镰刀菌

     Botrytis sp.葡萄孢霉

     Nodulisporium  sp.多节孢霉

     Cladosporium  herbarum  (Pers.)  Link. 多主枝孢

     Bispora  sp.链二孢霉

     Alternaria  sp.链格孢霉

     Conithyrium sp.盾壳霉

     Catinula  sp.革壳孢霉

     Zythia  sp.鲜壳孢霉

     Pestalotia  sp.盘多毛孢霉

10.白蚁蚁巢系统中的食物链

在有鸡?菌菌丝体生长的蚁巢系统中的食物链有三条:

(1)主链:

植物残体+土壤T鸡?菌菌丝体T白蚁T微生物

(2)副链:

植物残体 T 其它微生物 T白蚁+其它动物或原生动物T微生物

(3)意外链:

植物残体T鸡?菌菌丝体T鸡?菌子实体T人类 + 动物T微生物

    在蚁巢中,以主链最为重要。因为白蚁和鸡?菌是该生态系统的优势种群,两个物种占有的生物量在99%以上。而其它非优势物种生物量很小,所以副链和意外链仅占很次要的位置。这也是白蚁培养鸡?菌的目的所在,白蚁唯一的目的就是让鸡?菌成为供给白蚁种群生长、繁殖所必须的优质食物,即物质和能量来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易菇商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