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tianxp 于 2014-11-30 08:02 编辑
总 结: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所有品种的栽培都是围绕着主栽培原料的粗纤维的分解层级合理展开的; 因此粗纤维的分解层级决定了各个品种栽培技术、原料配比及处理等等因素的进一步认识与探索,其它类似淀粉、单糖、双糖等养分,甚至与“氮”源可以说只是陪着人家粗纤维的分级在玩;粗纤维才是食用菌栽培的主角! 原料什么样的粗纤维结构也就决定了这种原料最适合栽培什么品种,这是一种更接近真理更接近事实的基本原理。反过来什么样的品种就必须用含有最适合的粗纤维结构的主原料来对应栽培栽培才算科学合理; 菌草、稻草、甘蔗渣这些原料之所以不能用于香菇的正常高产栽培;木屑、花生壳不能用于双孢菇、草菇等品种的高产栽培一样,这些都是违背了这个最基本的自然规律的具体体现; 而所有现栽的品种能在某种原料上大面积栽培成功,并很容易获得高产,都是附和了这一基本规律的具体体现;
所以对主栽培原料碳源上升到粗纤维的重新认识层面与定位是本理论系统的核心;
氮源作为培养料的另一主要营养源,并没有那么复杂,对整个栽培的影响也相对较小,所以只作为本系统原料中养分的次要因素加以考核评价,而同步升级到粗蛋白的认识层面就很好的解决了以前对氮源的认识也和碳源一样模糊不足的认识缺陷,达到了一起提升到同一层面的认识升级高度,操作性都很强; 当然这套理论体系显然没有把食用菌菌丝对其他类似尿素的有机氮,和硝酸铵、氯酸氨类氮的利用囊括进去,但是现实栽培中这类氮的添加使用比例不大,而且最终利用几乎是以单质氮源的形式添加或参与培养料的配比及菌丝代谢的,与现用的以粗糙有机质为主体的食用菌原辅料的营养形式及状态有着本质的区别。 而以粗纤维、粗蛋白作为食用菌培养料的营养参考及评价标准,很恰切的反映了现实栽培食用菌的过程中有机质培养料真实的营养供给状态。因而有很强的操作性、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这套体系就碳源来讲,更简单的双糖单糖类的淀粉、蔗糖、葡萄糖等速效碳源的参与,没有直接考虑进去是因为这类养分本身就是以营养补充的形式出现,不足以影响培养料组成的主体,只是培养里在栽培过程参与营养代谢较少的一部分碳源,所以忽略掉也在情理之中; 在前几年这套系统建立完善过程中也,老田就碳源从理论上也曾想定位在“碳水化合物“的这个概念层面,但是这样也和碳氮比例的老理论一样又陷入另一个大帽子的陷阱。一样的面太宽,不好因此去定义培养料的原材料,操作性不强。而且他和粗蛋白严重不均等对称,所以最终选择了用粗纤维这个很恰且的层级来定义碳源; 论坛上也看到很多很专业的有丰富的生物化学的同仁在论坛上,发了很多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把我们使用的培养料的分解转化机理,讲的非常细致入微,讲道了纤维素、木质素的分解。糖的代谢、蛋白质的转化分解直到更细微的氨基酸及酶的生成分解利用的等等非常详细; 但我一直认为对食用菌培养料的营养研究一定要是双向的,那就是不仅要对栽培食用菌的培养料的营养成分进行细致入微的认识及研究,更要对食用菌在栽培过程对营养的需求同步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并且要把这两者在栽培实践中很巧妙的加以融合运用,这种研究才对食用栽培具有了实际的指导意义; 而且对这两个方向的研究必须达到同一层次和认识要同步进行。否则只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说各话式的“两张皮”的研究状况而无法相互结合,无法具体运用,到头来只能是理论一大堆应用一团糟。 比如动物营养学与饲料应用研究必须同步,才能生产出科学合理的饲料,才能把以前需要养一年出栏的猪,让它们4个月就出栏; 正像我前面讲的整个食用菌届对培养料营养的认识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碳氮比例这么浅显粗放的一个认识层面,应该早早进行系统研究,把营养理论的应用指导层面推进到粗纤维、粗蛋白这个层面并形成广泛共识, 我说的是“广泛共识”,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工作者或高层次的研究者之间,这些东西才有真正的实际意义,让广大的食用菌栽培者皆受益,让整个行业受益。 如果几十年前广泛达到这样的认识水平,也不会有更多的食用菌科技工作者钻牛角尖式的,费劲“越界”去用几十年时间试图用菌草、甘蔗渣、稻草去种香姑那样走弯路。 这就是我上面一开始说的让尘归尘、土归土,诸神归位。因为我们食用菌行业一直以来对自己每天用的培养料营养与食用菌品种的营养需求,没有深层次的研究和了解并达成共识,更没有成为行业栽培种植的营养指导标准原则,才出现了这些老田说的让这些“诸神“归不了位,几十年来我们每天都在错位的“调遣”使用他们还冤枉他们不罩着自己。 大家想想你每天让姚明去跑百米,让潘长江去打篮球。还一直埋怨姚明跑不过刘翔,潘长江打篮球死磕不过乔丹! 所以这套体系是在以前碳氮比例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升级,是比碳氮比例更具体更现实的一个粗线条,不可能做到包罗万象却能做到一点带面,能够真实反映出培养料直接参与菌丝新陈代谢的主要两大类营养元素的真结构面目。 这套理论体系使广大食用菌栽培者及科研工作者对食用菌培养料及营养认识全面推进了一大截,栽培者也第一次可以按照粗纤维、粗蛋白的概念去寻找和配比适合自己栽培品种的培养料配方。有着很好的真实性和现实性操作性指导意义。 这个系统理论的建立,填补了食用菌行业培养料营养认识长期欠账太久的理论空白,并很好的补上了这块理论短板,为广大食用菌栽培者培养料配比及处理提供到了一套操作性强的理论依据。 田喜平愿意把这一套自己总结并成熟运用了十多年的理论体系全部公布于世,使这套理论体系发挥更大的行业指导功能为各位食用菌同仁服务,老田我更愿意象这套理论体系一样用自己的身体,补上大家食用菌培养料营养理论认识和实际使用的这块短板,成为大家真正的一员!为以后大家在食用菌原料配比及处理这个环节继续做出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