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球盖菇又名皱环盖菇、皱球盖菇、酒红球盖菇,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菇类之一,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食用菌之一。
1922年美国人首先发现并报道了大球盖菇。1930年在德国、日本等地也发现了野生的大球盖菇。自1969年在当时的东德进行人工驯化栽培成功以后, 逐渐成为波兰、匈牙利、前苏联等许多欧美国家人工栽培的食用菌。1980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从波兰引进菌种,并试种成功。
通过几年来的引种试验推广,大球盖菇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首先,栽培技术简便粗放,可直接采用生料栽培,具有很强的抗杂能力,容易获得成功;其次, 栽培原料来源丰富,它可生长在各种秸秆培养料上(如稻草、麦秸、亚麻秆等)。在我国广大农村,可以当作处理秸秆的一种主要措施。栽培后的废料可直接还田, 改良土壤,增加肥力;其三,大球盖菇抗逆性强,适应温度范围广,可在4—30℃范围出菇,由于适种时间长,有利于调整在其他食用菌或蔬菜淡季时上市;其 四,大球盖菇由于产量高,生产成本低,营养丰富,作为新产品投放市场,很容易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
1 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子实体单生、丛生或群生,中等至较大,单个菇团可达数公斤重。菌盖近牛球形,后扁平,直径5—45厘米,菌盖肉质,湿润时表面稍有粘性。细嫩子实体初为 白色,常有乳头状小突起,随着子实体逐渐长大,菌盖渐变红褐色至葡萄酒红褐色或暗褐色,老熟后褪为褐色至灰褐色。有的菌盖上有纤维状鳞片,随着子实体的生 长成熟而逐渐消失。菌盖边缘内卷,常附有菌幕残片。菌肉肥厚,色白。菌褶直生,排列密集,初为污白色,后变成灰白色,随菌盖平展,逐渐变成褐色或紫黑色。 菌柄近圆柱形,靠近基部稍膨大,柄长5—20厘米,柄粗0.5—4厘米,菌环膜质,较厚或双层,位于柄的中上部,白色或近白色,上面有粗糙条纹,深裂成若 干片段,裂片先端略向上卷,易脱落,在老熟的子实体上常消失。
1.2 生态习性
大球盖菇从春至秋生于林中、林缘的草 地上或路旁、园地、垃圾场、木屑堆或牧场的牛马粪堆上。人工栽培除了7—9月未见出菇外,其他月份均可长菇,但以10月下旬至12月初和次年3—4月上旬 出菇多,生长快。野生大球盖菇在青藏高 原上生长于阔叶林下的落叶层上,在攀西地区生长于针阔混 交林中。
1.3 分布
大球盖菇在自然界中分布于欧洲、北美洲、亚洲等地。在 欧洲国家,如波兰、德国、荷兰、捷克等均有栽培。我国野生大球盖菇分布于云南、四川、西藏、吉林等地。
1.4 生活条件和栽培参数
1.4.1 水分 水分是大球盖菇菌丝及子实体生长不可缺少的因子。基质中含水量的高低与菌丝的生长及长菇量有直接的关系,菌丝在基质含水量 65%—80%的情况下能正常生长,最适宜含水量为70%—75%。培养料中含水量过高,菌丝 生长不良,表现稀、细弱,甚至还会使原来生长的菌丝萎缩。 在实际栽培中,常可发现由于菌床被雨淋后,基质中含水量过高 而严重影响发菌,虽然出菇,但产量不高。子实体发生阶段一 般要求环境相对湿度在85%以 上,以95%左右为宜。菌丝从 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生长阶段必须提高空气的相对湿度, 方可刺激出菇,否则菌丝虽生长健壮,但空气湿度低,出菇也不理 想。
1.4.2 营养 营养物质是大球盖菇的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也是获得高产的根本保证。大球盖菇对营养的要求以碳水 化合物和含氮物质为主。碳源有葡萄糖、蔗糖、纤维素、木质素 等,氮源有氨基酸、蛋白胨等。此外,还需微量的无机盐类。实 际栽培结果表明,稻草、麦秸、 木屑等可作为培养料,能够满足 大球盖菇生长所需的碳源。栽培其他蘑菇所采用的粪草料以 及棉籽壳反而不是很适合大球盖菇的栽培。麸皮、米糠不仅是 氮素 营养和维生素来源,也是早期辅助的碳素营养源。
1.4.3 温度 温度是控制大球盖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的一个重要因子。
菌丝生长阶段。大球盖菇菌丝生长适温范围 是5—36℃,最适生长温度是24—28℃,在10℃以下和32℃ 以上生长速度迅速下降,超过36℃,菌丝停止生长,高温延续 时间长,会造成菌丝死亡。在低温下,菌丝生长缓慢,但不影响 其生活力。
子实体生长阶段。大球盖菇子实体形成所需的温度范 围是4—30℃,原基形成的最适温度为12—25℃。在此温度范 围内,温度越高,子实体的生长速度 越快,朵形较小,易开伞; 而在较低的温度下,子实体发育缓慢,朵形较大,柄粗且肥,质 优,不易开伞。子实体在生长过程中,遇到霜雪天气,只要采取 一 定的防冻措施,菇蕾就能存活。当气温越过30℃以上时,子 实体原基难以形成。
1.4.4 光线 大球盖菇菌丝的生长可以完全 不要光线,但散射光对于实体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在实际栽培中,栽培场所选半遮荫的环境,栽培效果更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量高;二是菇的色泽艳 丽,菇体健壮,这可能是因为太阳光提高了地温,并通过水蒸汽的蒸发促进基质中的空气交换以满足菌丝和子实体对营养、温度、空气、水分等的要求。但是,如 果较长时间的太阳直射,造成空气湿度降低,会使正在迅速生长而接近采收期的菇体龟裂,影响商品的外观。
1.4.5 空气 大 球盖菇属于好气性真菌,新鲜空气是保证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之一。在菌丝生长阶段,对通气要求不 敏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可达0.5—1%;而在子 实体生长发育阶段,要求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要低于0.15%。当空气不流通、氧气不足时,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的发育均会受到抑 制,特别在子实体大量发生 时,更应注意场地的通风,只有保 证场地的空气新鲜,都有可能获得优质高产。
1.4.6 PH值 大球盖菇在PH值4.5— 9均能生长,但以PH 值为5—7的微酸性环境较适宜。在PH值较高的培养基中,前 期菌丝生长缓慢,但在菌丝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会产生有机酸,而使培养 基中的PH值下降。菌丝在稻草培养基自然PH 值条件下可正常生长。
1.4.7 土壤 大球盖菇菌丝营养生长阶段,在没有土壤 的环境能正常生长,但覆土可以促进子实体的形成。不覆土,虽也能长菇,但时间明显延长,这和覆盖层中的微生物有关。覆盖的土壤要求含有腐殖质,质地松软, 具有较高的持水率。覆土以园林中的土壤为宜,切忌用砂质土和粘土。土壤的PH值以 5.7—6.0为好。
总括起来,大球盖菇栽培的主要参数为:
(1)发菌期菌丝培养温度21—27℃,培养料含水量70—75%,二氧化碳浓度大于2%,通风每小时0—1次,不需要光照。
(2)菇蕾形成原基分化温度10—16℃,相对湿度95— 98%,二氧化碳浓度小于0.15%,通风每小时4—8次或根据 二氧化碳的浓度而定,光照100—500勒克斯。
(3)子实体发育生长温度16—21℃,相对湿度85—95%, 二氧化碳浓度小于0.15%,通风每小时4—8次,光照100— 500勒克斯,出菇两潮间相隔3—4周。
2 菌种制作
大球盖菇菌种生产方法和蘑菇、草菇菌种生产方法基本 相同,可用组织分离法和孢子分离法获得纯菌种。
2.1 母种培养基
(1)麦芽糖酵母琼脂培养基:大豆蛋白胨(豆胨)1克、酵母 2克、麦芽糖20克、琼脂20克,加水至1000毫升。
(2)马铃薯葡萄糖酵母培养基:马铃薯300克(加水1500 毫升,煮20分钟,用滤汁)、酵母2克、豆胨1克、葡萄糖10 克、琼脂20克,加水至1000毫升。
(3)燕麦粉麦芽糖酵母琼脂培养基:燕麦粉80克、麦芽糖 10克、酵母2克、琼脂20克、加水至1000毫升。
上述三种配方中如不加琼脂,即可作为液体培养基。以上培养基需按常规配制、分装、灭菌、接种和培养。
2.2 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
(1)小麦秆或裸麦秆,切碎(长2—3厘米),泡湿,装瓶,高压灭菌后备用。
(2)小麦、裸麦、高粱、玉米、小米等谷粒浸泡,煮透至没有 白心但表皮不破,加2%碳酸钙,装瓶,高压灭菌后备用。
(3)木屑和小木片各40%、麸皮20%,制作栽培种培养基。
还可用平菇或金针菇下脚料作培养基重新灭菌后备用。
2.3 接种
可以用培养3—4天的液体菌种接种。若用固体菌种必须加大接种量,接种量最小10%,最好15—20%。
2.4 培养
接种后,把菌种瓶或袋放在20—28℃培养室中培养。大球盖菇菌丝生长几天后,菌丝生长速度会逐渐缓慢,加速菌丝生长的方法是搅拌。用液体菌种接种的无菌麦粒培养基,每隔3—7天摇瓶一次,把菌丝摇断,可以刺激菌丝再生,能保证菌丝生长旺盛。
3 栽培管理
3.1 栽培材料
大球盖菇可利用农作物的秸秆原料,不加任何有机肥,菌丝就能正常生长并出菇。如果在秸秆中加入氮肥、磷肥或钾肥,大球盖菇的菌丝生长反而很差。木屑、厩 肥、树叶、干草栽培大球盖菇的效果也不理想。作物秸秆可以是稻草、小麦秆、大麦秆、黑麦秆、亚麻秆等。早稻草和晚稻草均可利用,但晚稻草生育期长,草秆的 质地较粗硬;用于栽培大球盖菇,产菇期较长,产量也较高。稻草质量的优劣,对大球盖菇的产量有直接影响。适宜栽培大球盖菇的稻草应是干的、新鲜的。贮存较 长时间的稻草,由于微生物作用可能已部分被分解,并隐藏有螨、线虫、跳虫、霉菌等,会严重影响产量,不适宜用来栽培。清洁、新鲜、干燥的秸秆;不利于各种 霉菌和害虫的生长,因而在这种培养料上大球盖菇菌丝生长很快,鲜菇产量很高。实验证明,大球盖菇在新鲜的秸秆上,每平方米可产菇12公斤,而使用上一年的 秸秆每平方米只产鲜菇5公斤,而生长在陈腐的秸秆上每平方米只产鲜菇1公斤。除主要材料外,还需准备建堆后用的覆盖物和防雨用的薄膜。覆盖物可利用废旧麻 袋,经清洗晒干后,将其底部及一侧剪开,展平即可,较大的破洞要补上。还可以用质地较厚的无纺布或草帘来覆盖,也有用成叠的废报纸作覆盖的。
3.2 栽培方式
大球盖菇可以在菇房中进行地床栽培、箱式栽培和床架栽培,适合集约化生产。目前德国、波兰、美国主要在室外(花园、果园)采用阳畦进行粗放式裸地或保护地栽培。在我国也多以室外生料栽培为主,因为不需要特殊设备,制作简便,且易管理,栽培成本低,经济效益好。
3.3 栽培季节 />根据大球盖菇的生物学特性和当地气候、栽培设施等条件而定。在中欧各国,大球盖菇是从5月中旬至6月中旬开始栽培。在我国华北地区,如用塑料大棚保护, 除短暂的严冬和酷暑外,几乎全年可安排生产。在较温暖的地区可利用冬闲田,采用保护棚的措施栽培。播种期安排在11月中下旬至12月初,使其出菇的高峰期 处于春节前后,或按市场需求调整播种期,使其出菇高峰期处于蔬菜淡季或其他食用菌上市时少的季节。
3.4 栽培场所 />室外栽培是目前栽培大球盖菇的主要方法。温暖、避风、遮荫的地方可以提供适合大球盖菇生长的小气候,半荫蔽的地方更适合大球盖菇生长,但持续荫蔽(如大树下的树荫)会严重影响大球盖菇的生长发育。
3.4.1 栽培场的选择
①宜选择近水源,而排水方便的地方。因栽培中使用的大量稻草需要浸湿,整个管理过程中需要喷水保湿,都需要有水源。但场地在多雨的时候不可积水,以保证大球盖菇的正常生长。
②在土质肥沃、向阳,而又有部分遮荫的场所。大球盖菇喜生长在半遮荫的环境,切忌选择低洼和过于阴湿的场地。
适地适栽可以得到较好的经济效益,或者稍加改造,创造条件满足大球盖菇生长发育的要求。如在柑桔、板栗、园林或冬闲田里进行立体种植,果菌、林菌结合, 合理利用光能资源。果树、园林树木为大球盖菇创造了遮荫保湿的生态环境,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又极大地满足了大球盖菇的好气特性,而大球盖菇排出 的二氧化碳又增强了果树的光合作用,它们既有营养物质的互补,又有气体交换的良性循环,有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4.2 整地作畦
首先在栽培场四周开好排水沟,主要是防止雨后积水,整地作畦的具体作法是先把表层的土壤取一部分堆放在旁边,供以后覆土用,然后把地整成垄形,中间稍高,两侧稍低,畦高10—15厘米,宽90厘米,长150厘米,畦与畦间距40厘米。
若在园林里栽培,可根据园里的地形因地制宜直接在畦上建菇床,为不影响树木生长,可不翻土,将菇床建在两棵树的中间或稍靠近畦和一侧,以便果园管理。
以冬闲田进行塑料大棚栽培,为创造大球盖菇的半遮光的生态环境,可在顶部加上一层塑料遮阳网,或者利用蔓生作物,如豌豆、秋黄瓜、丝瓜等适当遮光,也可以另加草帘等创造半遮光、保湿、保温的环境。根据气温的变化以及出菇的情况进行通风管理。
3.5 浸草预堆
3.5.1 稻草浸水在建堆前稻草必须先吸中水分 把净水引入水沟或水池中,将稻草直接放入水中浸泡,边浸草边踩草,浸水时间一般为2天左右。不 同品种的稻草,浸草时间略有差别。质地较柔软的早稻草,浸草的时间可短些,大约36—40小时;晚稻草质地较坚实,浸草时间需长些,大约48小时。稻草浸 水的主要目的一是让稻草充分吸中水分,二是降低基质中的PH值,三是使其变软以便于操作,且使稻草堆得更紧。采用水池浸草,每天需换水1—2次。除直接浸 泡外,也可采用淋喷的方式使稻草吸中水分。具体做法是把稻草放在地面上,每天喷水2—3次,并连续喷水6—10天。如果数量多,还必须翻动数次,使稻草吸 水均匀。短、散的稻草可以采用袋或筐装起来浸泡或淋喷。
对于浸泡过或淋透了的稻草,自然沥干12—24小时,让其含水量达70— 75%。可以用手抽取有代表性的稻草一把,将其拧紧,若草中有水滴渗出,而水滴是断线的,表明含水量适度;如果水滴连续不断线,表明含水量过高,可延长其 沥干时间。若拧紧后尚无水渗出,则表明含水量偏低,必须补足水分再建堆。
3.5.2 预发酵 在白天气温高于23℃以上时,为 防止建堆后草堆发酵、温度升高而影响菌丝的生长,需要进行预发酵。在夏末秋初季节播种时,最好进行预发酵。具体做法是将浸泡过的稻草放在较平坦的地面上, 堆成宽约1.5—2米、高1—1.5米的长度不限的草堆,要堆结实,隔三天翻一次堆,再过2—3天即可移人栽培场建堆播种。
3.6 建堆播种
3.6.1 建堆播种 前面工序完成之后,就可以建堆了。堆制菌床最重要是把秸秆压平踏实。草料厚度20厘米,最厚不得超过30厘米,也不要小于 20厘米。每平方米用干草量20—30公斤,用种量600—700克。堆草时每一层堆放的草离边约10厘米,一般堆三层,每层厚约8厘米,菌种掰成鸽蛋大 小,播在两层草料之间。播种穴的深度5—8厘米,采用梅花点播,穴距10—12厘米。增加播种有穴数,可使菌丝生长更快。
关于堆草的形式,各地可因地设置。如参考草菇栽培的方式先扎小草把的方式,然后再分层堆叠;或者把料草捆成较大的草把(干草重5—7公斤),将菌种塞入草把内,再把整捆的草置于地上,一般可将三捆草堆在一起。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建堆,均必须掌握以下的原则:
①草堆要尽量紧密结实,以利菌丝生长,有条件的可以碾压后再建堆。
②以小堆为好,一般在1平方米左右,堆高25厘米。成片建堆只要便于行走操作,间距可适当缩小,以充分利用土地。
③堆形以梯形为好,底层较大,上面向内缩,以便于覆土。
④菌种块不要过碎,一般以鸽蛋大小为好。建堆完成后,选3—4个有代表性的草堆插入温度计观察堆温。
3.6.2 加盖覆盖物 建堆播种完毕后,在草堆面上加覆盖,覆盖物可选用旧麻袋、无纺布、草帘、旧报纸等。旧麻袋片因保 湿性强,且便于操作,效果最好,一般用单层即可。大面积栽培 用草帘覆盖也行。
草堆上的覆盖物,应经常保持湿润,防止草堆干燥。将麻袋片在清水中浸透,捞出沥去多余水分后覆盖在草堆上。用作覆盖的草帘,既不宜稀疏,也不宜太厚,以喷水于草帘上时多 余的水分不会渗入料内为度。若用无纺布、旧报纸,因其质量 轻,易被风掀起,可用小石块压边。
3.7 发菌期的管理
温度、湿度的调控是栽培管理的中心环节。大球盖菇在菌 丝生长阶段要求堆温22—28℃,培养料的含水量70—75%, 空气相对湿度85—90%。在播种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 应调控措施,保持其适宜的度、湿度指标,创造有利的环境促 进菌丝恢复和生长。
3.7.1 菇床水分调节 建堆前稻草一定要吸足水分,这是保 证菇床维持足够湿度的关键。播种后的20之内,一般不直接喷水于菇床上,平时补水只 是喷洒在覆盖物上,不要使多余的 水流入料内,这样对堆内菌丝生长有利。如果前期稻草吸水不 足,建堆后稻草会发白偏干,致使菌丝生长速度减慢。如果遇上 气温高时,还会造成堆温明显上升,影响菌种的成活,即使 以后再补水,也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这不仅增加了工作量, 而且也不利于菌丝生长。室外栽培需备 有塑料薄膜防雨,特别是播种后的20天里,雨水渗入会造成堆内湿度过大。若此期 间遇到雨天,可在覆盖物上铺盖薄膜,雨过后即掀薄膜,并排 除菇床周围的 积水。
3.7.2 菌丝生长期水分调节 菌丝生长阶段应适时适量的喷水;待菇床上的菌丝量已明显增多,占据了培养料的 1/2 以上,若菇床表面的草于燥发白时应适当喷水。菇床的不同部 位喷水量也应有区别,菇床四周的侧面应多喷,中间部位少喷 或不喷,如果菇床上的湿度 已达到要求,就不要天天喷水,否 则会造成菌丝衰退。
3.7.3 堆温调节 建堆播种后1—2天,堆温一般会稍微上 升。要求 堆温在20—30℃,最好控制在25℃左右,这样菌丝生 长快且健壮。在建堆播种以后,每天早晨和下午要定时观测堆温的变化,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 止堆温出现异常现 象。当堆温在20℃以下时,在早晨及夜间加厚草被,并覆盖塑 料薄膜,待日出时再掀去薄膜。堆温偏高时,应找到堆温升高 的原因,采取 相应对策。若因稻草浸水时间过短,或吸水不均 匀,在建堆后的2—3天,堆温将明显升高,可能超过32℃。此 时,应将草堆的上半部分翻开,再适当洒水, 过2—3天后,再 把草堆重新整理好,最好再补种一部分菌种。如果堆温较高, 但不超过30℃,只需把覆盖物掀掉,并在草堆中心部位间隔 地打2—3个 洞,洞口直径3厘米左右,洞深15—20厘米。培 养料的堆温主要受气温的影响。培养料是否需要预发酵处理, 应根据栽培季节灵活掌握。在夏末秋初,气温 较高时宜进行预发酵,而在气温偏低堆温难以保持时就不要预发酵。浸草后直接建堆播种,在温度偏低的条件下对菌丝生长还可促进作用。
另外,在不同季节栽培大球盖菇还可以通过场地的不同遮阳和通风程度来调节堆温。
来源:《百事通食用菌商务信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