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了榆耳的生物学特性及关键的栽培技术,为榆耳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榆耳;生物学特性;栽培
榆耳(Gleoestereum incarnatum),也称榆蘑、胶韧革菌。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褶菌目、韧革菌科、韧革菌属。 榆耳生于小叶榆(家榆)和春榆的枯枝、树洞上,常生于湿度高、光线较暗的阴坡、山沟和沟塘的枯朽树木上,8-10月产生子实体。野生榆耳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北地区和日本北海道。我国辽宁的铁岭、清原、新宾、本溪、抚顺,吉林省的通化、浑江、抚松、长白、安图、伊通、磐石,黑龙江的东部地区是榆耳的集中产地. 榆耳是一种珍贵的食用兼药用真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享有“森林食品之王”的美称,榆耳的药用在《本草刚目》中早有记载,产地民间于采后晒干,可治腹泻;与鸡蛋煮或炒食能治白痢,与红枣煮食能治红痢,有特效。近年来发现榆耳子实体中含有西药痢特灵的有效成分。具有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的功能。 1 形态特征 榆耳子实体无柄,单生或叠生一起。初期平伏或不规则脑状,开片后呈肾形;菌盖耳状,表面乳白色或粉红色,大小为3-15厘米,厚0.3-3.0厘米,质地幼时柔嫩,富有弹性,半透明,胶质,干时收缩,坚硬,变为深褐色至浅咖啡色;菌盖表面密生茸毛层,松软,桔黄色至粉红色,毛长1毫米左右;菌盖腹面凹凸不平,密布半透明水疣;菌肉肥厚,胶质,浅桔红色;孢子印白色;孢子印无色,光滑,椭圆形,5.8-7.4微米x2.5-3.6微米;营养菌丝体线形绒毛状,幼嫩时白色,后期变微黄色。 人工栽培榆耳时,营养生长完成后,置最佳环境条件下,一般7-15天即有子实体发生。子实体发生大致经历以下几个形态发育阶段: (1)菌丝聚集期 基质表面菌丝变浓、加厚,出现白色菌丝团,常数个同时发生。 (2)原基形成期 白色菌丝团组织化,出现浅黄褐色形状不规则的原基突起,常伴有黄褐色水珠出现。菌丝团出现到原基形成一般经历2-4天。 (3)原基膨大期 原基形成后,不断膨大,联结成片,表面凹凸不平呈脑状。此期一般经历3-12天,时间长短主要视环境温度而定。 (4)菌盖分化期 原基充分膨大后,可以从原基任何部位分化出片状菌盖并不断伸展。当菌盖伸展到7-15厘米时,边缘卷曲变薄,不再伸展。此期一般经历7-15天,主要取决于环境温度。 (5)成熟期 菌盖边缘卷曲,弹射孢子,标志着子实体已完全成熟。此时一定要及时采收,否则易发生霉菌感染和子实体自溶。 2 生物学特性 2.1营养 榆耳虽天然生于小叶榆和家榆的枯死和半枯死的树干、树桩、树蔸上,但它不是寄生菌,而是腐生菌具弱寄生性。它虽自然发生于枯树上,但并无分解木质素的酶系统,。而主要分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所以,在实际栽培中,虽可以木屑为主料,但产量不及以棉籽壳、废棉等富含纤维素的产量高。故而栽培中常以棉籽壳和废棉作主料。 糊精、可溶性淀粉、糖蜜、甘油、甘露醇等为榆耳的最佳碳源,利用乳糖、半乳糖的能力较差,不能利用木质素;利用豆饼粉、酵母膏、蛋白胨等有机氮的能力强,利用无机氮的能力差,不能利用尿素和硫酸铵;对矿物质的利用主要靠磷酸钾盐(0.2%)和硫酸镁(0.05%)的加入,人工栽培时常加1%过磷酸钙。 2.2温度 榆耳菌丝体在5-30℃均能生长,适宜的温度为20-30℃,35℃为致死温度,以25℃为最适;原基形成的温度为5-26℃,以10-22℃为适宜,子实体分化的适宜温度为18-22℃。低于10℃和高于26℃都不能分化,榆耳属变温结实型菌类,昼夜温差5-8℃较为理想。 2.3水分与湿度 榆耳菌丝生长的适宜基质含水量为5%-70%,以60%-65%为最适;原基形成和子实体生长发育期间,要求空气相对湿度85%-95%。 2.4 酸碱度 榆耳菌丝生长的pH范围为4-9,5.5-7.0为适宜,5.5-6.0为最适。 2.5光照 榆耳菌丝体在无光和有光条件下均能生长,但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快且粗壮。可见光对菌丝的生长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榆耳对光极其敏感,每天偶尔几次几分钟的20-60勒克斯的微光就足以诱导子实体原基的形成,以散射暗光效果最好,光线过强和完全无光均不利于形成子实体。光照影响子实体的色泽和品质。光线充足还可以使耳片加厚,色泽加深。 2.6通风 通风在出耳期较发菌期重要,特别是在子实体发育的中后期,通风不足易出现耳根腐烂。 3 栽培技术
3.1 栽培季节和场所
北方以春栽和秋栽两季栽培为易,春栽以3月底至6月初为出耳期,秋栽以9月至11月为出耳期,以此向前推算播期,发菌期袋栽多40-50天。榆耳可在空闲房屋、小弓棚、各型拱棚和各型温室及阳畦内栽培。场所要求光照充足。 3.1.1菌种制备 母种 榆耳母种可采用组织分离法,常用的母种培养基有: ⑴综合PDA培养基 马铃薯200克(去皮,煮汁),葡萄糖20克, 磷酸二氢钾2克,硫酸镁O.5克,琼脂20克,水1000毫升。 ⑵复合培养基 马铃薯200克(去皮,煮汁),麸皮20克(煮汁),玉米粉20克(煮汁),葡萄糖20克,磷酸二氢钾2克,硫酸镁O.5克,琼脂20克,水1000毫升。母种于25℃的恒温箱中培养,10-15天菌丝满管便可扩繁。 原种和栽培种 常用的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如下: (1)1棉籽壳68千克,麸皮18千克,木屑10千克,玉米粉2千克,石膏1千克,白糖1千克,料水比1:1.2-1.3,pH6.5。 (2)玉米芯80千克,麦麸10千克,玉米粉6千克,石膏2千克,石灰l千克,过磷酸钙1千克,料水比1:1.2-1.3, pH6.5。 (3)麦粒70千克,木屑28千克,石膏2千克,料水比1:1.2-1.3, pH6.5。 原种可采用750毫升菌种瓶或500毫升玻璃罐头瓶等容器制备,栽培种可采用瓶或塑料袋制备,菌种制作方法同常规。 3.2段木栽培 3.2.1耳材选择 选择树龄10-15年的家榆或春榆,树径末端5-8厘米。树木在新叶萌发前砍伐,截成l米长的段木,适当干燥。耳木含水量以40%-50%为适宜。 3.2.2适时接种 选择气温稳定在5-10℃的春季接种。用13-16毫米钻头的手电钻或打孔器,打深2厘米左右的孔穴,孔穴行株距为5厘米xlO厘米,以"品"字形排列。边打孔边接种,菌种不宜装得过满。接种后及时用木盖或黄泥加木屑混合(黄泥:木屑=2:1,用80倍多菌灵水溶液和成稠糊状)封口。 3.2.3上垛发菌 接种后及时将耳木置于24-27℃、空气相对湿度65%条件下发菌。如果早春气候干燥,温度偏低,可在向阳坡挖深1米、宽1.5米的长坑,将耳木"井"字形码入坑中,上盖草帘和薄膜保温保湿,待自然气温稳定在15℃左右时,将耳木移入遮荫棚中,地面垫砂石后"井"字形堆放,堆高1米左右。每隔10天倒1次堆。此间若地面干燥,可适当喷水保湿。接种后l个月左右菌丝即可定值。发菌期间及时检查,发现霉菌感染,可用10%石灰水涂抹患处。 3.2.4出耳管理 发好菌后,将耳木锯成3段,并将耳木放在梁上呈“人”字形排放。若耳木过于干燥,锯开之前将耳木置清水中浸泡24小时左右。出耳前要求耳木含水量65-70%。出耳期间要求耳场空气相对湿度5%-95%,温度15-23℃。要经常喷水保湿,若湿度过低,耳木上部不易出耳,只在靠近地面处出耳。一般接种当年出耳量较小,接种第2年为产耳盛期,可连续出耳3-4年。 3.3代料栽培 榆耳代料栽培可袋栽;可在室内、大棚、温室、阳畦等多种场合进行。春季或秋季均可栽培。春季栽培,在当地气温稳定在lO℃以上时接种,有条件的可适当提前接种;秋季栽培,在当地气温低于30℃时播种。菌种制作提前进行。榆耳为熟料袋栽,不可生料和发酵料栽培。
3.3.1工艺程序 配料分装(17厘米宽33厘米长聚丙烯袋)→0.15兆帕灭菌2小时→冷却接种→22~26℃培养直至菌丝长满料→光刺激7~10天催耳→高湿保原基(大气相对湿度95%~100%)10天左右→降湿促耳片分化(降湿至大气相对湿度85%~90%)并保持子实体适宜生长的温度和良好的通风,再经10~15天即可采收。一般可采收3茬。整个出耳期60~70天,连同发菌期整个生产周期120天左右,产量为相对生物学效率100%~250%,这主要取决于使用的培养料的种类,废棉产量最高,棉籽壳次之,玉米芯粉和木屑产量较低 3.3.2栽培配方 常用的栽培料配方有以下几种: ⑴棉籽壳99千克,石膏0.8千克,过磷酸钙0.2千克,料水比1:1.2-1.3。 ⑵玉米芯85千克,麸皮14千克,石膏1千克,石灰0.5千克,过磷酸钙0.2千克,料水比1:1.2-1.3。 ⑶豆秸84千克,麸皮15千克,石膏1千克,过磷酸钙0.2千克,料水比1:1.2-1.3。 ⑷稻草70千克,麸皮28.8千克,石膏1千克,过磷酸钙0.2千克,,料水比1:1.2-1.3。 (5)玉米芯40%,豆秸粉20%,榆树木屑或树叶10%,玉米面20%,麦麸10%,石膏1%,白灰2%。磷酸二氢钾0.3%,硫酸镁0.2%。 3.3.3装料灭菌 任选一种培养料配方,常规拌料。瓶栽时培养料装至瓶肩,稍压实,瓶中央用一锥形棒打一孔洞至瓶中间,用湿纱布抹净瓶口,取一块15厘米x15厘米的聚丙烯薄膜包扎瓶口。袋栽时装袋方法同常规,可采用17厘米x 33厘米x0.006厘米的聚丙烯或低压聚乙烯塑料袋,料瓶或料袋灭菌后,冷却到25℃以下接种。 3.3.4接种发菌 采用两端接种法或采用颈圈棉塞封口一端接种法。菌丝体培养温度为23-26℃,发菌室要洁净、避光、空气流动。菌丝26天左右可满瓶,而长满袋的时间需35天左右。 3.3.5出耳管理 菌丝发满后,菌瓶或菌袋置于22℃、有散射光的栽培场所催蕾。榆耳原基出现后,加大栽培场所空气相对湿度至95%左右,不能低于90%。瓶栽时将瓶盖松开,袋栽时将袋口松开并在袋四周划▽口9-12个,保持温度15-2O℃。待原基充分膨大(高1厘米以上),表面有明显凹凸不平,可看出片状的雏形时,注意增加通风透气,保持室温16-22℃,空气相对湿度90%左右,喷水让原基充分吸水膨胀。 子实体分化后,保持栽培场所温度16-22℃,空气相对湿度90%左右,每天喷水4-5次,每次喷重水后彻底通风1次,保持耳片湿润。耳片长到4厘米以上时,瓶内或袋内培养料开始收缩,料与瓶(或袋)壁间出现空隙。注意每次喷水后,倾去瓶或袋内的水。 3.3.6采收养菌 榆耳代料栽培整个周期需60-70天,从原基出现到子实体成熟需20-30天。当耳片充分展开,边缘卷曲,耳根收缩,开始弹射白色孢子,耳色加深时应及时采收。采收前1天停水。采收时用干净的小刀沿耳根割下。 采收后将瓶盖盖好,或将袋口扎上养菌,停水6-7天,可根据情况用薄膜覆盖。养菌结束后进行给水管理,可从原来的耳基上长出第二潮子实体。二潮子实体发育较快,从刀痕表面愈合到二潮子实体成熟一般仅需7-15天。二潮子实体采收时用手掰下即可。然后再进行通风和水分管理,还可再收获l-2潮子实体。 榆耳一般不鲜食,可将子实体晒干,或置于烘干室(箱)中50-60℃烘干。干榆耳入编织袋,放通风干燥处贮藏。
参考文献
(1) 黄年来.中国大型真菌原色图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2) 徐锦堂.中国药用真菌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3) 陈士瑜.珍稀菇菌栽培与加工.北京:金盾出版社. 陈士瑜.菇菌栽培手册.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